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花种子的质量控制与识别技术

棉花种子的质量控制与识别技术

棉花种子的质量控制与识别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市场深入结合,棉花种子产业化体系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杂交棉、抗虫棉推动了棉花育种事业市场化,促进了棉花生产发展。

全国棉花常年种植面积在5000khrn2左右,棉种年需求量在150k t以上这使得棉花种业经济一片繁荣,种子经营企业越来越多,棉花种子质量是种业经济的生命线,贯穿于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各个环节。

在棉花种子市场监督检验体系中,种子质量检验通常包括四项必检指标:纯度、发芽率、水分、净度。

而在种子生产过程中,是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过程来实现这几项指标达标的。

1 棉种的品种性状质量控制与识别
在棉种生产过程中,品种性状质量反应的是种子纯度指标,它取决于棉种生产前期;但是,种子纯度的提高和保护却贯穿种子生产全过程。

(1)亲本或原种的纯度控制;亲本或原种的纯度是生产用种纯度的基础,保纯要求相当严格。

棉种繁育应采取株系隔离种植,收获加工时做到单收、单晒、单轧,防止人为混杂和机械混杂。

(2)田间杂株剔除;有特异性状的棉株,根据性状有无剔除杂株;无特异性状的,可对照典型株形态描述拔除杂株。

抗虫棉在棉苗3-4片真叶时,喷施2 4 g/L的卡那霉素溶液,然后根据叶色反应剔除不抗虫杂株。

(3)收获前保纯;常规棉种收取中上部种花,收获前要拔除异型株;杂交棉种收获前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自交铃检查摘除工作。

杂交铃铃型明显不同于自交铃,杂交铃基部扁平,铃体近于锥形,铃底萼片残破缺损;而自交铃铃体近于卵形,铃底萼片完好。

同时,要登记杂交田块的自交铃率,对自交铃率超过3%的田块,不能作为棉种采收。

2 棉种的种子性能质量控制与识别
棉种的发芽率指标是决定种子性能质量关键指标,它涉及制种全过程,与种子田栽培水平、收获管理力度等密切相关,可塑性大,是棉种质量控制中工作量相对较大的一部分,可细分为种子的成熟度、健康程度、水分含量和贮存。

其次是净度指标,它主要体现在种子的加工过程中。

(1)种子成熟度与休眠;在外观识别上,棉花种子成熟度表现在种子的色泽、种粒大小和比重3个方面。

区别种子是否成熟,一是看种皮的颜色,其成熟变化为灰白、红色、黑褐色,种皮越近黑褐色,种子成熟度越高;二是用浓硫酸直接对毛子脱绒清洗时,成熟的种子沉于底部,且个体略小,漂浮于水面的多为嫩子、秕子、空子等,一般来说,漂浮水面的种子达15%,就没有作种用加工价值。

棉花种子休眠是生理现象,一般新收获的种子休眠子多,在化学调节剂使用过多和成熟后期遭遇低温多雨情况下,棉种休眠率也增加。

在发芽试验中表现为新鲜不发芽和硬实(仅占1%~2%)属于休眠种子。

(2)种子病虫害;对种子的健康程度,首先是在制种田块选择上应该严格规避有病田块;其次是收获种花时规避有病虫害的种子。

对检测病害子粒,可在培养皿中放入2~3层吸水纸,滴入无菌水湿润,放上脱绒光子,在2 0 度环境中放置4~5天,有变色及异常者为病害子粒。

(3)水分含量;种子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到种子发芽率。

收获后,务必及时晒干,晒干后以回潮率不超过8%为准,水分超标的种子不可加工。

(4)加工与存放质量;加工质量对棉种发芽率和净度指标有影响,加工质量控制取决于棉种生产管理水平和在子棉轧花、剥绒、脱绒、包衣、包装等过程中的机器效率与运行管理。

陈文钢
2012年6月4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