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1-09《李商隐诗三首》

选1-09《李商隐诗三首》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小结: 1、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 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从讽的方面看,表 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 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 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 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 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 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寓慨于讽,讽刺效 果颇好。 2、整首诗在正反、扬抑、承转等方面的艺术 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这首诗大约是大中五年(851)诗人在 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写 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 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 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
此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 柳 ”字; 句句是景,又句句是情;句句咏物,又句句 写人。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 也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 Nhomakorabea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 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 应酬和交际。
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 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 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 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 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 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 可以分为几类: 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 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 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 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 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 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 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 《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 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 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 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 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 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 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 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 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 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 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 以光宗耀祖。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 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 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 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求”、“访”(咨询),写出文帝求贤意 愿之殷切,待贤态度之谦诚, “求贤”而至“访 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 的程度。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 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 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欲抑先扬之 处。
昨夜星光灿烂,夜 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不能比翼齐飞;内 心却象灵犀一样, 首句以“ 昨夜 ”明点追 感情息息相通。 忆旧事。先说明宴会时间,再


说宴会地点 。 三四句以他物作比,“身无彩凤”写昨夜之 情,在宴会上恨无彩凤之翼飞到所爱的人的身旁, “心有灵犀”指犀角中央白色,两头相通,故曰一 点通。两心相印,虽身无飞翼,并不能阻挡两人情 感的默默交流。
鉴赏题:
1.李商隐的《无题》诗运用何种表现 手法来表情达意?请分析。
2.李商隐《贾生》从内容上看是一首 什么诗?写作目的是什么? 3.分析《柳》写景抒情的特色。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 “虚”,射出正中靶心的一句──不问苍 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 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 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 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 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 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 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 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 扬吞吐之妙。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背景简介: 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被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 遇时常用的题材。这里,诗人选择贾谊被 召回长安时宣室夜对的情节入诗。在一般 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 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 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 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别有新意。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前二句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 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
后二句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 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时节,斜阳照着 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 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 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小 结: 前人多把此首诗理解为爱情诗。全诗仿 佛是给人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约会、赴宴、分 手,情节完整,故事也美丽动人。时间是昨夜, 地点是“画楼西畔桂堂东”,双方好象是脉脉 含情,在宴会上互送秋波,传递爱情,分手时 诗人已经感慨于不能长相厮守了。“身无彩凤 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联为千古流传、 脍炙人口的佳句。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什么是“夜半前席” ? 所谓“夜半前席”,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文帝 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 膝之前于席”的情状,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 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是承上而来。
“可怜”、“虚”在诗中又是什么意思? “可怜”,即可惜,可叹。“虚”者,空自、 徒然之谓。 这不由得我们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 产生了怀疑。如此推重贤者,何以谓“可怜”?何 以会是“虚”?诗人引而不发,诗也就显出跌宕波 折的情致,可谓举重而若轻。这又是“转”。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互相猜钩嬉戏,隔 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一胜负烛光泛红。 五六句从两人的默契转到对整 可叹呵,听到五更 个宴会的描绘。这二句极写宴会的 鼓应该上朝点卯; 热闹欢快气氛,为相恋的欢悦涂上 策马赶到兰台,象 了更加丽艳的色彩,与恋人欢快之 随风飘转的蓬蒿。 情合拍。 七八句从恋情的欢悦转入“听 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诗人 “嗟”叹自己为“听鼓应官”,而 官身却“类转蓬 ”,象蓬草那样 飘泊不定,因而两人后会难期,欢 情难再,怎不令人感伤。
李商隐诗 三首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 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从祖父迁居郑州(今属河南)。早年受 知于权臣令狐楚,令狐楚爱其才,署 为巡官。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二 年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得王茂元赏 识,娶其女。当时牛李二党相争激烈, 令狐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牛 党认为李商隐背恩无行,一直对其排 斥打击,这使得他一生沉沦下僚,抑 郁不得意。此后还郑州故里,46岁就 因病去世。
李商隐工骈文和近体诗,尤擅长 七律。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 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 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 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 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 李”。其诗内容多抒写对时代乱离的 感慨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咏史诗、 咏物诗和言情诗成就极高。艺术上, 其诗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 色彩绮丽,韵律和谐,深于用典,对 后世诗歌影响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