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习题:品德心理与发展第一章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意向B.态度C.品德D.个性2.构成品德结构的四个心理成分是()。
A.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行为B.道德认识、道德动机、道德志向、道德行为C.道德认识、道德动机、道德意志、道德行为D.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5.一位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还是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
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其()。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9.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11.()是道德意志的第一阶段。
A.决心B.信心C.恒心D.细心12.衡量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3.(2014年真题)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4.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是()。
A.道德动机B.道德评价C.道德行为习惯D.积极的道德情感15.()发表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划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A.皮亚杰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柯尔伯格16.皮亚杰认为,()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A.2岁B.5岁C.10岁D.12岁17.张强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
由此判断,他进入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18.小华做事时能遵守规则,同时具有同情心、怜悯心,这说明他的道德发展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19.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
A.情境故事法B.道德两难故事法C.对偶故事法D.示范榜样法20.()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布鲁纳B.皮亚杰C.柯尔伯格D.弗洛伊德21.(2013年真题)小菁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菁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菁不听。
为此,小娜认为小菁不是好学生。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A.惩罚与服从B.相对功利C.遵守法规D.道德伦理22.按照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后习俗道德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
A.相对功利定向阶段B.寻求认可定向阶段C.遵守法规定向阶段D.普遍伦理定向阶段23.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定向阶段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D.遵守法规定向阶段24.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水平。
A.前习俗B.中习俗C.习俗D.后习俗25.(2012年真题)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
根据柯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阶段。
A.惩罚与服从B.社会契约C.维护权威或秩序D.普遍伦理26.()是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A.寻求认可定向阶段B.社会契约定向阶段C.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D.普遍伦理定向阶段27.下列不属于中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特征的是()。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初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8.研究表明,()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A.初一年级B.初二年级C.初三年级D.高一年级29.()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A.家庭B.学校教育C.社会因素D.同伴群体30.()不属于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
A.同伴群体B.认知失调C.态度定式D.受教育程度31.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
A.弗洛伊德B.费斯汀格C.桑戴克D.韦纳32.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称为()。
A.认知失调B.道德认知C.品德D.态度定式33.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
A.从众B.服从C.依从D.认同34.(2012年真题)学生能理解并接受他人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将这些特点纳入自己价值体系,说明品德发展达到()。
A.服从阶段B.依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35.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36.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于()阶段。
A.依从B.服从C.认同D.内化37.根据()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A.斯金纳B.班杜拉C.布鲁纳D.桑戴克38.()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A.有效说服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39.(2014年真题)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A.有效说服B.树立榜样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40.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需要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
A.选择阶段B.批判阶段C.赞赏阶段D.行动阶段二、辨析题(判断正误。
并说明理由)1.品德反映的是人的自然属性。
2.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
3.(2012年真题)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4.道德行为属于外部表现,不属于品德的心理成分。
5.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
6.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7.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8.柯尔伯格认为,人的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完全对应。
9.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10.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11.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尽量找德高望重的长者。
三、简答题1.(2013年真题)简述品德的结构。
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四、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骂学生“笨猪”“死脑子”。
吸烟后,王老师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他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学生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
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分析王老师的班级产生这样后果的原因,王老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叫周昊,个头高大,天性聪明活泼,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思维灵活,但爱讲话。
课间与同学一起玩耍时,周昊喜欢支配、指挥别人,要别人按他的命令行事,如果不服从,他就动手打人。
开学一周后,周昊成为班上不受欢迎的人。
同学不愿和他玩,而他也无所谓地说:“我一个人玩更好些。
”但看到别人玩时,他又经常从旁捣乱。
问题:请你帮助李老师分析本案例,说说她可以选择和应用哪些常用的培养品德的方法对周吴进行教育。
第一章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概念。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D【解析】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心理成分。
这些成分构成了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3.A【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道德概念、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的善依赖于道德认识。
4.B【解析】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5.C【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题中该学生的道德意志需要提高。
6.C【解析】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与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坚持正确的道德信念,最终达到目标。
7.C【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8.B【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其中,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9.B【解析】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10.C【解析】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11.A【解析】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
决心是道德意志的第一阶段,它是经历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式的下决心的阶段。
12.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志。
评定一个人的品德,主要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13.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
14.D【解析】情感体验是学习道德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