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填空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2.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3.1877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4.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5.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

7.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

8.富勒和布朗认为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三阶段二、单项选择: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C)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A.学生B.教师C.教师和学生D.校长2..在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A)A.桑代克B. 赫尔巴特C.杜威D.乌申斯基3..(C)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维果斯基B. 马卡连柯C.乌申斯基D.卡普捷列夫4.(D)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被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A.乌申斯基B.加涅C.赫尔巴特D.桑代克5. 1924年,(D)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A.房宗岳B.潘菽C.邵瑞珍D.廖世承6.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7.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的三个核心因素是(C)A.教师、学生、学校B.教、学、环境C.教师、学生、课程D.教师、学生、领导8.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A)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9.(C)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A.学生B.教师C.学习过程D.教学过10.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说明教育心理学具有(C)作用。

A.准确了解问题 B.提供理论指导C.预测并干预学生 D.结合教学进行研究11.在教育心理学看来,(A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12.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B)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BA.学生 B.教学目标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13.下列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问卷法D.实验室试验三、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2.观察法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填空:1.学生心理的发展有(连续性和阶段性顺序性和定向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四个基本特征。

2.根据认知发展的(差异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根据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4.学生的智能差异主要表现在(智能水平的差异)(智能类型的差异)(智能表现早晚的差异)三个方面5.认知方式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特点。

6.(认知风格)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特征认知方式的概念:认识方式也称认知类型或认知风格,它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特征。

二、问答题1.学生的智能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智能水平的差异:智能在发展水平上有很大差异,智能水平在全体人口中呈正态分布。

智能类型的差异:智能在类型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智能表现早晚的差异:有的人年幼时就显露出过人的能力,有的人则较晚。

2.男女性别的心理差异主要有哪些?如何根据性别差异实施教育?心理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1)认知类型的存在差异,不存在水平差异(2)女孩言语发展一直优于男孩(3)男孩行为易冲动,具有侵犯性性别差异的教育①由于每个儿童所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男女心理发展的总体性差并不一定在每一个体身上表现出来。

②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施行科学的、正确的教育,可以使男女两性在心理发展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劣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学习的一般概述一、填空:1.(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2.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因(经验)而产生的。

3.学习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4.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的。

5.(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6.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练习律、准备率、效果律)。

7.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是(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8.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论提出教学过程中使用(程序教学)的方法。

10.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就是(强化),(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

11.桑代克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12. 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13.奥苏泊尔认为,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即(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并列结合关系)。

14.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强化)。

15.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比较性组织者说明性组织者)两类。

16.加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人本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奥苏泊尔认为(强化)是有意义学习的的内部心理机制。

1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方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

18.布鲁纳认为,学习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

19.奥苏伯尔按照学习材料的性质及其与学习者知识经验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20.我国冯忠良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领域)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21.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二、单项选择1.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A)。

A.经典性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联结反映D.习惯成自然2.加涅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等五种类型的依据是(A )A.不同学习结果B.学习层次的高低C.学习情境的简繁D.学习水平的优劣3.在下述各项行为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是(B)。

A.打喷嚏B.狗对灯光分泌唾液C.暗适应现象D.吃兴奋剂提高运动成绩4.在西方对学习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A)A.加涅B.托尔曼C.斯金纳D.桑代克5.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A)。

A.巴甫洛夫B.桑代克C.斯金纳D.布鲁纳6.提出认知发现论,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心理学家是(A)。

A.布鲁纳B.苛勒C.奥苏泊尔D.班都拉7.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D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8.提出认知发现论,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心理学家是(A。

A.布鲁纳B.苛勒C.奥苏泊尔D.班都拉9.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C)A.指导法B.讨论法C.发现法D.接受法10.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是(B )A.形成联结的过程;B.类目化的过程;C.模仿榜样行为的过程;D.积极主动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

11.在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习(C )A.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B.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C.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D学会学习。

12.在布鲁纳看来,构成认知结构的核心是( D )A.图式;B.概念;C.格式塔;D.类别编码系统13.以下教学模式中属于人本主义的是(A )A.随机通达教学B.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C.程序教学D.开放课堂的教学设计1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C)A.掌握知识B.形成技能C.学会学习D.形成策略三、名词解释1.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3.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他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为许多小步子。

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之后,就会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既能得到及时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4.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5.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6.同化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来。

7.发现学习是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经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以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

四、问答题1.学生学习有哪些特点?A.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B.以接受间接经验为主C.学习目标的全面性D.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进行。

2.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有哪些?(影响学习的因素)内部条件:a原有知识 b认知结构 c学习策略 d学习动机 e人格特征 f情感特征 g意志特点外部条件外部条件:a教师的特征 b教材的编排 c教学组织形式 d竞争与合作 e家庭教养方式 f社会文化背景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认知学习观(1)学习实质: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

(2)学习结果: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3)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