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三期水体生态修复简要方案一、景观与水水是景区的灵魂,是景区赖以高贵的根本。
园林因水而生动、因水而活泼。
“水令人远,景得水而活”。
如今是无园不水,水景已成为衡量园林景区及庭院小区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准。
景观水体迎合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水景不仅能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减少尘埃,提高负氧离子的含量,还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调节气温的作用。
喜水、爱水是人的一种天性。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水的名句极多,“山青水秀”示景观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水和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的水鸟并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展示了水、天、霞、鹜共同组成的美丽景观。
纵观中外重要的大中城市无不依水而建,缘水而兴。
无论是在那个国家,造园师在造园设计时总是千方百计做足水的文章。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水流则灵”充分体现了水在园林中的重要性。
二、水体治理的必要性水是生命之源。
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了清洁的、和谐的水环境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保障。
因此水环境的科学修复和治理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
但开挖了水体并不代表就能达到预定的景观目的,而理水、治水才是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一步。
因为水是一种最为优异的溶剂,几乎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而且由于水域的标高往往低于地平面的标高,污染物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由此决定了水体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一个生态系统。
(一)造成水体混浊不清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景观水体主要是受氮磷的污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使得水体浑浊不清,透明度低,发绿、发黑甚至发臭。
景观水体对水质的要求最重要指标是水体透明度。
通常影响水体透明度的因素是藻类和有机及无机的悬浮物。
有机及无机的悬浮物属无生命物质,就某一水体而言波动不是太大。
而藻类却随着水中的营养物质丰欠、外界气温的变化、水环境内在条件等的变化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太湖及安徽巢湖的兰藻水华事件、泥皮的出现、水质的恶臭等等。
但无论是那种情况水质富营养化根子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过剩,营养盐的输入大于输出所至。
就西溪湿地的水体其污染原因分析如下:A、营养盐输入1、水体处于工作、生活及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密集区内,极易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同时周围遍布树木、花卉、草地其落叶、施肥、枯枝、动植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等等都会泾流入水体;再者外来旅游人员,据经验统计,每一位旅游人员每天可带入的氮磷分别为0.1和0.05克左右,可见旅游者的污染不可小视。
营养物质的不断增加,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不断积累而升高,为藻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十分的有利条件。
2、外来水源中带入,如从外河道引水、污水管的渗漏、大扫除、洗车等等;周围园林绿化带及农田的施肥、施放农药等亦会流入水体,增加污染3、雨水及雨水泾流、飘尘会带入大量的有机及无机污染物。
4、水体中某些藻类能利用空气中的营养物质组成自身机体,当它们死亡后造成二次污染;水体中自然及人为种植的各种生物若无有效的管理措施,也会成为一种内在的污染源;5、水体底部土壤及周围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内在污染源。
6、无论哪种水体都不是绝对静止的,水体内部会发生水平的或者是垂直的运动,这种运动为水中营养盐的交换及藻类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B、营养物质的输出本水体营养物质的输出很少,只有在大雨时,水体容量不够的情况下,需要向园区外排水,才能输出一些。
但能否减少还要视当时园区内外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
由此可见本水域存在着营养物质输入与输出极不平衡,输入大大高于输出的恶劣条件。
在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或很少输出的情况下,无论是何种水体,若无处理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体会越来越肥,水质越来越差,这是规律。
而且处理成本也会越来越大。
(二)水体不治理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环境卫生问题的一个专家委员会(WHO,1991)曾经强调:“城市居民的健康受到各种城市环境的物理、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如社会性聚集迁移、现代化与工业化和生活环境等因素。
而这些影响不只是各种因素的简单加和,还包括彼此之间的协同作用”。
同时还进一步强调说:“在某些方面,城市化本身可以被认为是‘健康方程’中的一个主要变量,当人口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污染超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吸纳能力时,在缺乏控制或控制系统不可靠的情况下,不利的健康效应将会增加。
”景观水体不采取治理措施或者是措施不力,不科学通常会产生如下几种结果:A、水质发兰、发绿,发红等,水体透明度下降,进而出现发黑发臭。
大多数浮游藻类都以细胞分裂形式进行繁殖后代,其增殖速度为一几何级数。
水中原来存在的藻类数量越多,增加就越快其分裂的速度与水温成正比,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每升高一度,繁殖速度可提高8-10倍。
而当藻类死亡后尸体腐烂分解,一方面消耗大量氧气的同时还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亚消酸盐、甲烷、硫化氢、和各种腐殖质产物等,使水体变黑变臭。
如照一是某别墅园中的一个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的小水池,水深二米,池底是混凝土结构,四周是块石,即全部硬化,属三面光水体每次当池水全部放干,再加入自来水后才7天,藻类就会大量繁殖,原清澈透明的自来水就变为深绿色。
B、在水体静止或交换较差,水浅或硬底的、又无任何植物的水域还会产生大量泥皮。
如照二是广东省某一个小区约为10000平方米的水体,开始规划时设想每排别墅之间开挖一条河道,称之为威尼斯水城,每幢别墅免费配置一条小船,可以在规定水域内游览。
本意是想提高房子的买点。
然而由于建成二年后就出现了水色发黑,水面上漂浮着大量泥皮,几乎复盍着整个水面,完全丧失了水体原有的功能,还影响了整个小区的环境,此地的居民叫苦不迭,天天到物管部门提意见。
照一照二C、又如城乡河道是城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城乡水系的载体,同时也是城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长期以来,由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城市地表径流直接排入河流,加上河流疏于管理,河底积存了大量污泥和腐烂的藻类植物,水流不畅、水质恶化。
某城市河道污染实景同时同条河道未治理段治理河段如上所述,无论是小水面、大水面或是河道,若不预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西溪湿地中的水体无论是大的、小的、深的、浅的,膨大型的,还是狭长型的河道,如果不预以治理、或者是治理措施不到位,不科学,水体完全有出现恶化的可能。
三、水体修复的原则和目标(一)原则1、“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原则其要点:“天人一体”即人与自然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互动”即人与自然是一相互作用的系统;“天人相参”即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交融的系统;“天人感应”即人与自然之间的能流信息流;2、生态性原则生态的经典定义是“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水环境的生态建设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
同时生态又是辨证的和谐而不均衡、开拓而不耗竭、适应而不保守、循环而不回归。
3、先进性原则设计合理,水体治理方法先进。
达到观赏性、经济性、可操作性相统一的要求,投入产出合理的效果。
(二)目标水体质量达到国家景观用水标准,年平均透明度达45cm以上,水质其它指标要求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Ⅳ类标准。
水质主要指标如下表所示:同时能够持续有效的抑制与控制浮游藻类的生产量和现存量,水变清,水质无异味。
四、设计理念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态之道。
按水域为一生态系统,以整体论为指导,优化组合多措施、多技术综合防治。
在同步兼收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遵循如下理念:●亲:亲的含义丰富。
首先水要洁净,受污染的水就亲不起来;其次是水体的深度适中及水面与岸线的落差要合理,能达到可亲水、戏水的功效;其三是水环境要优美,引人眼球、惹人喜爱,有了爱才会亲。
●活:活包含二层意义:即水体能流动;二是水中溶解氧丰富,自净能力强、生命力强,能实现自我维持;气浮的方法不仅去除了水中的悬浮物,而且能有效地增加水中氧气,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还能促使水体流动,“动则通、活则灵”。
●争:利用系统中食物链环节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协调与促进彼此和谐.如引入能与藻类争夺营养物质的多种生物,如水草、鱼类、螺、等,保持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
●移:把营养物质从水体中移出,如过滤能不断地直接移出水中大量的悬浮物包括藻类;鱼、螺、蚌等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组成本身机体,转化成对人类有用的动物蛋白质,然后从水体中移出;通过水草的收割移出营养盐等等。
●截:拦截外界营养盐的输入。
除拦截点源污染以外,还要尽可能减少面源的污染。
通过对沿岸挺水植物的种植,使其在沿岸形成水体过滤带,对地表径流流入湖中的水起过滤作用;岸边植物还可吸收、转化、积累部分有机质及营养盐,有利于水体自净。
●导:用科学的手段进行人为干预。
比如向水体中导入动植物,通过构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分解者”的完整水生生物链,将水中污染物质迁移出水体,起到净化、改善水质的作用。
五、生态法水处理的依据(一)水体作为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履行各自的功能,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
(如下图)其中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及挺水植物等)和浮游藻类是水中的生产者;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是水中的消费者;微生物是水中的分解者,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三者之间必须配置合理。
难点就在合理二字上。
水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