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胶体化学
显然, 它是电泳现象的逆过程。
贮油罐中的油内常会有水滴,水
滴的沉降常产生很高的沉降电势,
必经加以消除。 通常解决的办法是加入有机电解质, 以增加介质的电导。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1)亥姆霍兹模型 亥姆霍兹(Helmholty)于1879年 提出平行板模型,认为带电质点的表面 电荷(即固体表面电荷)与处在溶液中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也称为反离子)构 成平行的双电层。 其距离约等于离子半径,如同一个 平行板电容器,如图所示。 表面和溶液内部的电位差称为质点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1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憎液溶胶的特性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
例如:云,
牛奶,
珍珠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 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 分散体系。其中,被分散 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dispersed phase), 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dispersing medium)。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1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憎液溶胶的特性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1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憎液溶胶的特性 对于多相分散系统,人们通常按照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 态将其分为八类,如10.2表所示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2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1. 分散法
这种方法是用适当的方法使大块物质在有稳定剂存在时分散成
的表面电势0(即热力学电势),在双
电层内部,0呈直线下降。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2)古依-查普曼模型 古依(Gouy,1910年)和查普曼(Chapman,1913年)修正 了亥姆霍兹模型,提出了扩散双电层模型。
他们认为溶液中反离子在静电吸
引力和分子热运动的共同作用下,只 有一部分紧密地排列在固体表面(距 离约一、二个离子的厚度),另一部 分呈扩散状态分布于溶液中,分布范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一些溶胶的 电势
表10.4列出了一些溶胶的 电势,其大小均在几十毫伏左右。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3. 溶胶的胶团结构 依据溶胶粒子带电现象和原因以及双电层模型,不难推断溶胶 的胶团结构 以AgNO3和KI溶液混合制备AgI溶胶为例, 若制备时以AgNO3作稳定剂, 则胶核吸附Ag 而荷正电,反离 子NO3 一部分进入紧密. 胶团剖面图(AgNO3过量)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实验发现:胶体粒子在电场中因电而动的电泳、电渗和因动 而电的流动电势和沉降电势四种电动现象 。 以上现象说明,胶粒是带电的。 (1)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溶胶中分散相粒子(胶粒)在分散介 质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右图中,下部红色为溶胶,上部绿色为 指示电解质,二者之间保持清晰的界面。在 100-300V的直流电源的作用下可观察溶胶移 动情况。 测出在一定时间内界面移动的距离,即 可求得胶粒的运动速度 。
x
很小, dc dx (c1 c2 x ))
c1 c2 1 x c1 c2 =D t 2 x
整理上式得
(10 – 11)
D= x 2 (2t)
(10 – 12)
上式就是Einstein-Brown 位移方程。 给出了通过布朗运动的平均位移求扩 散系数的方法。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外,还有超过滤法或电超过滤法。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3 溶胶的光学性质 其他分散系统也会产 生这种现象,但远不如溶 胶显著,如图,CuSO4溶 液,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 丁铎尔效应。 因此,丁铎尔效应实际上就成为判别溶胶与真溶液的有效而又
最简便的方法。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4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溶胶中胶体粒子由于同时受到大小相等 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促使其向下沉降 的重力和由布朗运动产生的、促使其浓度均 匀一致的扩散作用力 。
使得溶胶中胶体粒子的大小和浓度随高度
的分布达到平衡,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如图
所示。 粒子大小和浓度随高度分布形成平衡的状态称为沉降平衡。
型的区别在于在紧密层中既有反
号离子,还有溶剂化的反号离子。 提出了一个斯特恩面和称为斯 特恩电势 。 在溶剂化层中,反离子的电
性中心构成所谓的斯特恩平面,
如图所示。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在斯特恩平面内,电势的变 化情形与亥姆霍兹的平行板模型 一样,从0直线下降到斯特恩平
x
。
在t时间内,自左向右和自右向左通过 MN面的粒子数应分别为
c1 x 2 和
c2 x 2 。
因为
c1 >c2
,所以自左向右通过MN(单位)截面的粒子数为 (10 – 10)
c1 x 2 c2 x 2= c1 c2 x 2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4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另一方面,根据菲克第一定律,在一定温度下,自浓至稀通过 截面MN扩散的粒子数应与浓度梯度(设 和扩散时间t 成正比,由此得
例如,虽然提出了扩散双电层概念,由此给出 电势, 并指出0与 电势的不同,但是,根据古依-查普曼模型,
物理化学 课件
然而,实验中发现,有时
电势会由于吸附离子浓度和种
类不同而与0反号,这一实验 结果无法用古依-查普曼模型解释。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3)斯特恩模型 1924年,斯特恩(Stern)对古依-查普曼的 扩散双电层模型作了进一步修正。 斯特恩模型与古依-查普曼模
压下易于产生火花。 例如,通过管道远距离输送碳氢化合
物时,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流动电势,高压下易于产生火花。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4)沉降电势 分散相粒子在力场(重力场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下 迅速下沉(或移动)时,在下沉(或移动)方向两端所产生的电势 差称为沉降电势,如图所示。
胶体粒子大小。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研磨法 即机械粉碎的方法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2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由于膜内外杂质浓度有差别,膜内的杂质离子将向半透膜外扩 散、迁移。根据需要,可通过更换溶剂,将膜内电解质浓度降到合 适的浓度,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外加电场可增加离子迁移速度, 外加电场的渗析法称为电渗析法。 电渗析法是比普通渗析法更有效的 方法,特别适用于除去普通渗析法 难以除去的少量电解质。 除了渗析法(或电渗析法)以
(如表面活性剂),由于很强的
吸附性能而大量进入紧密层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则可使( )反号(如图所示);
反过来,若同号大离子因强
烈的范德华力作用克服静电排斥力而进入紧密层时,可使高于0 上述这二种现象是亥姆霍兹和古依-查普曼模型所不能解释的。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在上述古依-查普曼模型和斯特恩模型中,我们引出了一个关于 溶胶系统的重要参数-电动电势,又称为 电势。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的很好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4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IJ面与MN面之间的距离为 x ,其中所含溶胶的平均浓度为 c1 ; PQ面与MN面也相距 x ,所含溶胶的平均浓度为c2(c1> c2)。 在MN面两侧可找出两相距为 x ,浓度分别c1和 c2的个平面 (如图中虚线所示)。 这两个平面相距MN平面均为
围从紧密层一直扩展到溶液本体中,
如图所示。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而 电势则由于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或电解质价态的增加 导致双电层厚度减小而减小。 古依-查普曼模型正确地反
映了反离子在扩散层中的分布
情况,克服了亥姆霍兹模型的 缺陷。 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能
解释的实验事实。
电势与热力学电势0不同,只要存在正、负电中心不重合,
就存在热力学电势0,其数值只取决于固体本身的性质及溶液中与 固体成平衡的离子的浓度; 而 电势则不然:
只有在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才会呈现出 电势。
而且其大小随着紧密层中离子的浓度而改变 。 少量外加电解质会显著地影响 电势的数值,随着电解质浓度 的增加, 电势的数值降低,甚至可以改变符号。
面的,(见图),称为斯特
恩电势。 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紧 密层中结合有一定数量的溶剂分 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它们同紧 密层中的反离子一起和固体质点 作为一个整体一起移动。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5 胶体的电学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斯特恩模型是亥姆霍兹平行板模型和古依 -查普曼扩散双电层模型的结合体。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发现 当某些高价反离子或大的反离子
布朗运动的本质乃是不断热运动的液体分子对胶粒的冲击结果.
对于宏观很小但又远远大于
液体介质分子的胶粒来说,
由于不断受到来自不同方向、 不同速度的介质分子的冲击, 且受到的力不平衡,所以时 时刻刻以不同的方向、不同
的速度作无规则运动。
物理化学 课件
第十章 胶体化学
§10.4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10-8)公式准确性如何? 珀林(perrin)和斯威德伯格(Svedberg)等用超显微镜把不 同直径(54nm和104nm) 的金溶胶摄影在感光胶片上,然后再测定 其不同的曝光时间间隔t时的位移平均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