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 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 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 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 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 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 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 直刺而引起气胸。
【评价】 1.在进行穴位注射治疗时,除了腧穴的定位 要准确外,还应观察患者是否“得气”。 2.患者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禁忌症】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 正常反应。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 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 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并注意检 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过多,用药剂 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 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 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水针的常用药物
中草药制剂
维生素制剂
其他常用药物
穴位注射的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 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 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 治疗。
穴位注射
中医护理小组
【目的】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即水针 疗法。“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 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 种方法。
【适应范围】 (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腰腿痛、扭伤等。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 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 狂痫证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腹泻、痢疾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肺痨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痛、高血压等。
4.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暴露注射部位,必 要时屏风遮挡,关闭门窗,注意保暖。 5.正确定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注射注 射器内排净空气,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 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 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 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 推入。
6.注射过程中应随时询问患者感受以便及时 调节,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的心 理和生理感受。 7.注射完毕,干棉签按压,迅速拔出针头。 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排舒适体 位。 8.整理用物,医用垃圾分类处理。洗手,记 录并签名。
(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 痛、淋证、风疹、痤疮、银屑病等。 (7)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中耳炎、鼻炎等。 (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催产; 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 (9)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穴位注射施行 针麻的在五官科中用的最多,用穴有体穴、 耳穴,用药有生理盐水,维生素B1注射液 及洋金花等中药制剂。
【评估】 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体质及注射局部皮肤 情况。 2.了解病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对 疼痛的耐受程度及相关因素。 3.有无治疗禁忌症,心理状态。
【告知】 1.告知患者注射用药物的名称及简单的药理 作用。 2.注射过程中时可能出现疼痛、酸、麻、胀、 困以及沿经络传导等情况,告知患者不必 紧张。
【计划】 1.物品准备:基础治疗盘、药物、注射器, 必要时备屏风。 2.患者准备 :向患者介绍穴位注射的目的和 方法,取得合作。 3.环境准备 :病室整洁、安静。
【实施】 操作步骤 1.按要求着装,洗手,戴口罩。 2.核对、解释,评估。 3.备齐用物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 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携至床旁,再次 核对。
足三里穴位置、主治、功能、临床应用 功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针刺得气及得气的临床表现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
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
谢谢聆听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 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 须先作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 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 谨慎使用。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如 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应;如误入 脊髓腔,会损害脊髓,切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