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目标
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适应症
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腰腿痛、扭伤等。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癫狂痫证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腹泻、腹胀、痢疾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肺痨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痛、高血压等。
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淋证、风疹、痤疮、银屑病等。
7.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
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
9.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
三、禁忌症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防止晕针、弯针、滞针情况的发生。
2、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副作用、剂量、有效期、配伍禁忌、过敏反应。
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先作皮试后再行穴位注射。
副作用较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做穴位注射。
4、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关节腔、脊髓腔、胸腔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合谷、三阴交等穴禁针,以免引起流产。
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选穴宜少,药液剂量酌减。
6.遵医嘱准确选穴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刺入的深度。
腧穴应交替轮换,一穴不宜连续使用。
7.若进针时,患者有触电感即应退针,改变深度与部位然后再注入药液。
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做穴位注射时,应避免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穴位注射。
9.患者劳累、饥饿、精神高度紧张时以及血症、水肿患者不宜使用。
10.小儿囟门未闭合者,头顶腧穴不宜使用。
五、告知
1.注射部位会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
2.注射后避免着水,防止感染。
六、操作流程
穴位注射评分标准
专家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