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

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

2006年第12期(总第79期)沿海企业与科技COASTALENTERPRISESANDSCIENCE&TECHNOLOGYNO.12,2006(CumulativelyNO.79)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马乃毅,徐敏[摘要]人性假设是管理中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

西方的管理者依据人性假设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章旨在讨论西方不同人性假设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

[关键词]人性;人性假设;管理方式[作者简介]马乃毅,新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硕士;徐敏,新疆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讲师,新疆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注册会计师,新疆五家渠,831300[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12-0183-03人性假设是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对人性的假设是否全面合理,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果。

人性假设是管理的理论基础,即管理理论的构建和方法的设计,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看法为基础。

综观管理历史的发展,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源于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假设。

一、人性概念的含义所谓人性,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备的全部定性。

采用这个定义,首先是因为它能比较全面、完整地概括人性的内涵。

在世间的万物中,人是最复杂的存在物,必然有多方面的属性,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会使我们在理论上对人性的了解陷入片面,导致管理实践的失误。

其次,这个概念还强调人性的现实性。

对于人性的研究可以有层次之分,即一般的人性和现实的人性。

对一般的人性的研究,是指撇开具体的历史阶段、社会形态、经济关系和文化哲学来探讨人的共同属性;而对现实人性的研究则是要研究一般人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经济关系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表现和特征,更为深入一些,还可以研究人性在个体表现的差异。

对于人性的研究,只有落实到现实的层面,才能在管理中加以应用。

二、人性假设、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管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复杂多样,不同的管理学家基于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和假设,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同时在其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了不同管理方式(见表1)。

(一)“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方式“经济人”(Economicman)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描述“经济人”的含义后,约翰・穆勒依据亚当・斯密对“经济人”的描述和西尼尔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提炼出“经济人”假设。

麦格雷戈在《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将这种人性假设概括为X理论。

泰勒基于对“经济人”的认识,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基础。

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而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2)只有少数人是勤奋、有抱负、具有献身精神,能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这些人应当担当管理的责任。

2.相应的管理方式。

与“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方式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83(1)管理是领导者的事,与广大被管理者无关。

(2)为使被管理者努力工作,必须强迫他们、控制他们,用惩罚威胁他们,同时用金钱、福利引诱他们,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3)主要采取任务管理的方式,管理的重点是制定科学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强调制度管理。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Socialman)假设理论是管理学家埃尔顿・梅奥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根据“社会人”假设提出的管理理论为“人际关系理论”和“参与理论”。

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1)人是“社会人”,是由社会需要而引起工作动机的。

因此,金钱不是激励职工积极工作的唯一动力,职工的社会心理需求才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2)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不决定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而取决于职工的“士气”。

“士气”取决于企业中的人际关系、职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3)工人对同事给予影响的重视程度,要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与控制的重视程度大得多。

2.相应的管理方式(1)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生产任务的完成,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和组织,应注意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励职工对组织的献身精神。

提倡集体奖励制度,以增进组织的凝聚力。

(3)为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出的新的管理方式是“参与管理”,即让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三)“自动人”假设及其管理方式“自动人”又称“自我实现人”。

“自动人”的假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自动人”假设的基本观点(1)人生来就是勤奋的,如果没有不良条件的限制,运用体力和脑力从事工作,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

(2)人在达到自己所承诺的目标过程中,是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

(3)职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完成组织任务之间并无矛盾。

如果给以机会,职工会自愿地把他们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为一体。

(4)职工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接受责任,而且会追求责任。

2.相应的管理方式。

“自动人”假设下所提出的相应的管理理论是“Y理论”,对人所采用的管理措施主要是内在激励。

(1)“自动人”假设把关心人与重视工作结合起来,要求尽量把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对职工具有挑战性,使职工通过工作和工作获得的成果得到满足,得到发展,从而实现自己。

(2)“自动人”的假设认为物质报酬激励(如工资、奖金、职务提升、人际关系)职工都是外在的激励因素,对于人来说,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是内在的激励因素,即工作本身的意义、创造的愉快、成功的满足、获得知识及施展才华的快乐等。

麦格雷戈说:“管理的任务只是在于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即一个可以允许和鼓励每一位职工都能从工作中得到‘内在奖励’的环境。

”(3)依据“自动人”假设形成的管理方式被称作“目标管理”,即管理者不仅让职工参与制定组织目标,而且也指导职工制定个人目标,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四)“复杂人”假设及其管理方式“复杂人”(Complexman)假设是20世纪60~70年代由组织心理学家埃德加・沙因等经过长期研究提出来的,认为人是很复杂的,不能把人归为一类。

1.“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经长期研究,人们发现:人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人的个性因人而异,而且还因时、因地、因地位和人际关系等各因素的变化而异。

“复杂人”的假设便应运而生了。

(1)人有着层次与水平不同的、多种多样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随着人的发展和工作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

(2)每个人的多种需要不是并列,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形成一定结构的。

有的人经济上的需要居于中心位置,有的人社会性需要占主导地位,有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各个个人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由于每个人的需要、动机和能力不同,因而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就有不同的反应,所以并不存在对任何时代、任何组织或任何人都普遍适用的管理方式。

2.相应的管理方式。

“复杂人”假设提出的超Y理论,并不要求管理人员放弃上述几种人性假设为基础的管理理论,而要求管理人员根据具体人184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即“权变管理理论”。

其具体的管理方式如下:(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

根据工作性质不同,时而采取固定的组织形式,时而采取灵活、变化的组织形式。

(2)根据企业情况不同,采用弹性、应变的领导方式,以提高理效率。

若企业任务不明确,工作混乱,应采取较严格、控制的领导方式;若企业任务明确,则应采用民主的、授权的领导方式。

(3)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即随机制宜。

三、不同人性假设的启示不同的管理学家基于所处环境及时代不同对人性提出了不同认识和假设,相应地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在实践中也都不乏成功的典范。

这些人性假设依据的基础不同,强调人性的某些方面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管理理论很难形成权威的理论体系框架,而是出现了孔茨所说的管理理论丛林的现象。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认识人和管理人都是相辅相成的。

可以说,对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这在管理的历史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以上任何一种人性假设及其相关的管理方式,都推动了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一种管理制度、方式的进步与否,关键是看其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现实人性背景”是否一致。

只要二者是一致、适宜的,便是最为理想的、最合适的管理制度、方案。

这也许便是我们探索和构建我国管理制度的一个指导原则和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1]曾飞.诠释M理论的人性假设和人性化管理方式[J].管理论坛,2003,(3).[2]张向前.人性假设H理论与和谐管理[J].中国管理传播网(域名:http://manage.org.cn).[3]孙非.组织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林志扬.企业中的人性假设[J].经济管理,2002,(11).(上接第187页)必须保证设置足够区分所有权人使用的小区车位。

现代社会生活步伐加快,私家车日益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攀升。

因此,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小区车位是必须建设并且必须具有足够数量的。

在立法中,应当明确规定,房产开发商在开发建设区分所有建筑物时,必须建立足够的小区车位。

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户应当设有一个或两个小区车位,具体是一个还是两个,根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地方法规或行政法规具体规定。

禁止开发商将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小区车位建设纳入自己的所有权范围单独开发。

2.区分所有建筑物小区车位的性质是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共用部分,其权属归属于全体区分所有权人所共有。

因此,在区分所有的建筑物中,小区车位应当与建筑物的其他共用部分诸如楼道、电梯、绿地、楼顶空间一样,属于全体区分所有权人共有。

小区车位作为区分所有建筑物的附属部分,构成建筑物的共用部分,防止区分所有权人的权利受到损害。

对于开发商单独开发并对小区车位享有所有权的,应从维护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统一性和区分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的统一性出发,予以限制。

决不准许在没有建设共有的区分所有建筑物小区车位的情况下,自行独立开发小区车位。

3.建议《物权法(草案)》五次审议稿第七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库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属于业主共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