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第一章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第一章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第一节主权国家行为主体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主体第一节主权国家行为主体一、国家的构成要素二、国家主权三、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四、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一、国家的构成要素作为国际关系最主要的行为主体的国家是指近代民族国家,它由四个要素构成:1.一定数量的常住居民:构成国家的自然的基本要素2.固定的领土: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3.政权组织:执行国家职能的机构。

4.完整的主权:国家的根本属性。

二、国家主权1.国家主权的含义国家固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管理自已国家的权力,对内表现为最高权,对外表现为独立权。

2.国家主权的构成(1)独立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意志处理本国事务的权力(2)平等权:国家拥有与各国在国际法的地位上完全平等的权力。

(3)管辖权:国家拥有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事或发生的事件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和本国产业进行管辖的权力。

包括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性管辖权和普遍性管辖权。

(4)自保权。

是指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

主权国家行使自保权的形式: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与他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奉行中立政策。

3.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1)使国家主权具有相对性。

(2)使国家权力分散化和弱化。

三、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一)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含义是一个国家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

2.国家利益的内容(1)安全利益2.国家利益的内容(1)安全利益3.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一般利益国家根本利益由国家安全、经济繁荣、社会制度和核心价值等基本要素构成。

涉及国家根本利益时,国家不但不会做出让步,而且都会拼死相争。

只有在涉及国家一般利益时,国家才有可能在某种条件下作出交换、妥协或让步。

4.国家利益的阶级性和民族性国家作为一定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利益首先表现为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是一定民族范围内的国家,国家利益又表现为民族利益。

考察国家利益阶级性时,应区分国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

国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Interest Of State 有阶级性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无阶级性5.决定国家利益能否实现的因素(1)正义与否;(2)适当与否;(3)国内支持与否;(4)时机成熟与否;(5)国家综合实力及其运用;(6)对外战略、政策与策略的运用;(7)国家行为是否符合国际法与国际道德规范;(8)国际环境与国际格局;(9)是否尊重别国的合法利益与别国的反应;(10)是否符合世界的普遍利益。

(二)国家力量1.国家力量的含义是一个国家从事对外活动时可以动用并能够发挥实际效用的力量总和。

2.国家力量的构成(1)物质力量物质力量是指可以用数字估量的国家力量,主要包括: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

第一,人口。

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对国家力量有重要影响。

第二,领土。

领土大小、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对一个国家的力量有重要影响。

第三,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发展更加保险,但它在国家力量中的地位并非是绝对的。

第四,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

是国家力量的核心和基础。

(2)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指难以用数字测定的国家力量。

主要包括:国民素质、社会制度、政府素质、国家战略、文化素质等。

第五,军事能力是国家力量中最重要的因素。

3.综合国力和克莱恩公式国家力量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有机统一。

国家力量不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及达到整体效应的最优化。

美国国际关系学家克莱恩提出了用数学方程式对国家力量进行综合计算的公式:P0 = ( C + E + M ) ×( S + W )其中P0为被确认的权力、C为人口加领土、E为经济力、M为军事能力、W为实现国家战略的意志、S为国家战略、即(C+E+M)相当于国家的物质力量,(S+W)相当于国家力量的精神因素。

用实力数表示物质力量(C+E+M),其最大值为500分;用系数表示精神力量,S和W 的取值范围都是0-1,S+W的最大值是2。

以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越南为例:四、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一)国际合作1.国际合作的含义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它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状态之一。

2.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1)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是自愿的;(2)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3)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者有利的结果。

3.国际合作的类型(1)按合作规模分有:全球性合作、区域性合作、双边性合作等。

(2)按合作的程度分有:带有结盟或战略协调性质的合作、具有一定程度协调的合作、一般性合作等。

(3)按合作领域分有:组织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环境保护合作、文化合作等。

(4)按合作主体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分有:平等合作、不平等合作。

4.国际合作的新特点(1)国际合作的全球性。

(2)国际合作的普遍性。

(3)国际合作的超意识形态性。

3.国际合作的类型(1)按合作规模分有:全球性合作、区域性合作、双边性合作等。

(2)按合作的程度分有:带有结盟或战略协调性质的合作、具有一定程度协调的合作、一般性合作等。

(3)按合作领域分有:组织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环境保护合作、文化合作等。

(4)按合作主体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分有:平等合作、不平等合作。

4.国际合作的新特点(1)国际合作的全球性。

(2)国际合作的普遍性。

(3)国际合作的超意识形态性。

(二)国际冲突1.国际冲突的含义国际冲突是指各国际行为主体由于所追求的利益、目标、价值不同或相悖,或者因为国际社会结构性差异所发生的矛盾,而处于自觉的抵制、摩擦、对立或对抗状态。

国际冲突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状态之一。

2. 国际冲突过程一次完整的国际冲突包括六个阶段或六种表现形式:(1)以语言冲突为象征的阶段;(2)“缄默”阶段;(3)警告阶段;(4)威胁阶段;(5)国际危机阶段;(6)使用武力。

3.国际冲突解决的途径(1)政治途径,包括国家之间的谈判、协商、斡旋、调停等;(2)法律途径,即以国际法庭为主进行的调解、仲裁、裁定等;(3)行政途径,即通过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所做的各种努力。

4.文化对国际冲突的影响(1)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是国际冲突的诱因之一;(2)文化冲突强化了政治解决国际冲突的难度系数;(3)文化扩张是政治扩张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主体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及其特征二、国际组织三、跨国公司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及其特征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1.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含义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2.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1)19世纪中叶后,形成非国家行为主体的雏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现代国际组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获得了国际法的主体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国家行为主体成为国际政治重要的行为主体。

(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特征非国家行为主体的特征通过它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和区别体现出来。

1.非国家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1)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补充和延伸。

(2)与国家行为主体一样,也具备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要素,即行为能力、职能作用、实力和组织形态、独立自主性和独立决策。

(3)非国家行为主体受国家行为主体的制约。

2.非国家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区别(1)非国家行为主体具有超国家性和超阶级性。

(2)非国家行为主体不具备以武力强力实施其对外行为的手段。

3.非国家行为主体参与世界政治活动的特点(1)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

(2)对外行为的跨国性。

(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二、国际组织(一)国际组织的含义及组成要素1.国际组织的含义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或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根据一致同意的条约或协议而设立的常设机构。

2.国际组织的组成要素(1)多国,至少三个国家以上。

(2)以联合面目出现,有正式协议为纽带。

(3)宣布特定的目的和原则,其活动仅限于国际事务。

(二)政府间国际组织1.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含义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

2.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类型(1)成员资格具有普遍性的所有国家都可以参加的国际组织。

(2)成员有限的只有符合特定地缘标准或民族、宗教标准的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3.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1)联合国的成立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2)联合国的宗旨第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第二,发展国家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联合国认为,各国人民都有权自愿选择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都有权获得民族独立。

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只能以平等和民族自决为前提。

第三,进行国际合作。

联合国主张不分种族、性别、语言和宗教,加强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方面的合作,认为这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条件。

第四,协调各国行动。

联合国将是不同社会制度国际协商和合作的重要场所,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3)联合国组织和各会员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联合国组织基于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他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各会员国应该以和平方法解决他们的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在他们的国际关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任何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使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项,但此项规定不应妨碍联合国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的行为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

(4)联合国主要机构第一,联合国大会。

大会由全体会员国派代表团组成,每年举行一次,并自行制定议事规则。

大会不是世界会议,而是按各成员国指示行事的政府间国际代表机构。

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不具有立法权,它所通过的决议只具有建议性质,没有法律的约束力。

第二,安全理事会。

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安理会有权调查任何引起国际争端或摩擦的任何情况,并可提出解决这些争端的方式或办法。

安理会有权断定任何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侵略等行为的存在,并可提出采取强制措施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建议或作出这方面的决定,必要时可以通过采取关于军事行动的决议去解决这些问题。

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5个常任理事国是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

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最初为6个,1965年开始增加到10个,席位按地区分配,即亚洲2个、非洲3个、拉美2个、东欧1个、西欧及其他国家2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