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及其启示陈万灵唐曦宁2012-7-28 17:41:12 来源:《南方金融》2011年12期内容摘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高度开放、透明的经济体制和公平、自由的竞争市场环境。
本文回顾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总结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经验,提出中国内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金融市场的自由度和透明度、实施对金融业的适度监管、充分利用经济腹地因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等。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中心香港作者简介:陈万灵(1964-),男,四川武胜人,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教授;唐曦宁(1986-),女,广东清远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香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起步于香港开埠。
二战后,香港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多次内外部冲击。
通过不断摸索和完善,香港建立了一套自由、透明并受国际标准规管的成熟金融体系。
而得益于有竞争性的金融制度、经济体系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受到国际资本、机构以及客户的青睐,逐步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之一,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为内地发展金融业和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一)香港金融业的起步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资银行相继进入香港;同时保险业开始出现,并于19世纪末成立了首个证券交易市场。
在二战期间香港金融业遭到了破坏。
战后,香港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和转型,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催生了对融资和结算等与贸易相关的金融业务的需求。
这一时期,港英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动香港金融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香港的商业银行由29家增加至73家。
20世纪60年代,港府冻结新银行牌照发放和规管银行股本、核数和流动资产数额的措施,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发展设置了障碍。
60年代末,港府不愿放弃15%的外币存款利息税而丧失了在香港建立亚洲美元市场的机会。
这两项措施减缓了香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速度。
然而,香港政府允许外资银行收购当地银行或建立全资、非全资拥有的存款接受存款公司进入香港市场。
而当时成为亚洲美元市场的新加坡,因为经济规模过小而未能发挥其作用,不少跨国企业开始将资金转往香港,为香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契机。
(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香港为了应对激烈的贸易竞争、促进产业升级,开始谋求向多元化经济体系转型,通过金融自由化措施促进香港金融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香港先后取消外汇管制、解除黄金进出口管制并实施港元浮动、解除冻结银行新牌照的颁发、取消外币存款利息税和其他所有形式的利息税,推动香港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银行业迅速发展,强化了香港作为自由经济体的地位,并奠定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截至1984年末,香港已有银行140家,其中外资银行占101家,银行分支机构1407家,外国银行代表办事处122家,财务公司343家①。
同年,证券市场主板的全年成交金额达到488亿港元,占当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18.7%②;金融和保险业所创造的本地生产总值为155.2亿港元,占当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6.4%③。
至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初步形成。
其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和提升。
根据Jao(1997)的测算,1995年至1996年,香港已经成为亚太区第二大国际金融中心,而在世界排名中保持在第七和第六位。
(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1996年,香港金融服务业就业人数不足15万人,经过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的起伏后,在2003年起稳定增加至2008年的20.67万人(见图1),占香港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由4.9%增长至5.9%(见图2)。
而金融服务业的增加值在1996年为1209亿港元,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出现下滑后,2001年开始稳定增长,于2007年增长至3020亿港元,但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金融服务业的增加值在2008年急速下滑至2518亿港元,但仍然是仅次于贸易与物流业的香港第二大支柱产业(见图3)。
而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1996年的10.3%增加至2008年的16.2%,期间的峰值为2007年的19.5%(见图4)。
图1 1996-2008年香港金融服务业从业人数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图2 1996-2008年金融服务业占香港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图3 1996-2008年香港金融服务业增加值(以当时价格计算)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图4 1996-2008年香港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在银行机构数日方面,香港是国际银行中心,在港设立的银行机构数目在全球位列前茅。
至1996年1月末,香港有持牌银行186家,其中在香港境外注册的银行有155家;有限制牌照银行有63家,其中在香港境外注册的有26家;接受存款公司有132家,其中在香港境外注册的有3家;而香港代表办事处有155家。
经过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12月末香港所有认可银行机构数目缩减为199家,有70家为全球100家最大型的银行。
其中,持牌银行有145家、有限制牌照银行26家、接受存款公司28家,在香港境外注册的共有134家,合共经营1293家本地分行。
在这199家认可机构中,有180家由来自29个国家的机构实际拥有;而香港代表办事处则有71家(见表1)。
虽然银行数目有所减少,但相对于香港较小的土地面积来说,香港仍然是银行机构数目较多、金融密度较高的国际银行中心。
而在保险业方面,截至2010年2月末,香港获授权保险人数目共有170家,其中在香港注册成立的有89家,在香港境外注册成立的有81家,其中在百慕大、英国和美国注册的最多,分别为14家、13家和13家。
由此可见,香港是金融密集度较高的国际化金融中心。
表1 香港认可的银行机构及在港代表处数目数据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数据月报在公司驻港地区总部和驻港地区办事处的数目方面,两者都呈现增加趋势(见图5)。
驻港地区总部数目由1991年末的602家增加至2009年的1252家,驻港地区办事处数目由1991年278家增加近10倍至2009年末的2328家。
这些机构中有一半其母公司所有国家分布在美国、日本和英国。
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的数目显示出香港经济金融体系的外向性和国际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图5 1991-2009年末公司驻港地区总部和办事处数目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处在证券市场发展方面,截至2010年3月底,香港交易所市值为23250亿美元,是世界第七大证券交易所,在亚太区内排名第三,次于日本东京和中国上海(见表2)。
香港交易所提供的证券产品有股本证券、债务证券、交易所买卖基金和包括衍生权证、牛熊证和股票挂钩票据在内的结构性产品,并提供股市指数产品、股票产品、利率及定息产品和黄金期货这四大类衍生产品。
表2 2010年3月末香港交易所证券的市值及国际比较数据来源:全球证券交易所联会截至2009年末,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数目有1145家,市值为177693亿港元,平均每日成交额为620.2亿港元;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数目为174家,市值1050亿港元,平均每日成交额为3.04亿港元。
香港证券市场主板全年成交金额由1997年的37889.6亿港元上升至2005年的44980.9亿港元,于2007年上升至215062.7亿港元。
由于受2008年金融风暴的冲击,成交额在2008年下降至176007.1亿港元,并于2009年继续缩减至154394.9亿港元(见图6)。
此外,直接或间接透过香港证券主板市场筹集的资金总额也由1997年的2475.8亿港元增加至2009年的6377.3亿港元。
图6 1997-2009年香港证券市场主板全年成交金额数据来源: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增长,中国内地对诸如收购、合并、IPO、供股、配售和财富管理等专业金融服务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
2009年,与中国内地相关的股份在香港证券市场上的市价总值为85485.6亿港元,占股份市值的48.1%;而通过IPO、供股、配售和其他方式在香港市场筹集资金的H股总金额已经占直接或间接透过香港市场筹资总金额的19%。
由此可见,香港是中国内地与国际经济联系的重要门户,中国内地的崛起将会为香港提供一个潜在需求巨大的经济腹地,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高发挥更大作用。
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经验从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第一,把握国内外有利因素发展金融业。
“灵活”和“务实”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
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香港及时选择由制造业向金融业转型,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础。
而近年香港积极吸收中国内地的金融需求并寻求中港金融合作和融合,也是香港把握中国经济腾飞时机、进一步发展自身金融业的重要举措。
因此,充分运用有利自身发展的内外因素,为香港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转型和升级的条件,并减少了阻碍。
第二,自由和竞争是金融业发展的必备因素。
自由的经济体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巩固的经济基础。
港英政府时期,香港长年奉行自由放任的金融经济政策,刺激了金融业的发展。
然而,一系列内外部的金融冲击令港府意识到不受监管的证券、商品和保险市场并不利于金融业长远的健康发展。
于是,港府先后出台各种规管金融业界的法例,并建立了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保险业监理处等监管机构,逐步建立起一套自由、透明并且符合国际标准规管的金融体系。
第三,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当的金融市场定位。
当前,全球金融业竞争激烈。
在西方,有着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在亚太,也有着东京和新加坡两大国际金融交易市场。
面对竞争,香港大力发展离岸借贷业务,主要辐射东亚市场;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新加坡有着较为成功的商品期货市场,东南亚是其重要市场。
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建立过程中注重扬长、避开竞争,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金融业务类型和市场,增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方。
第四,重视中国内地这一重要腹地,积极拓展与内地的金融合作。
与纽约、伦敦等依赖于当地强大经济实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自身对金融业的需求有限。
而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对香港金融业融资、结算和财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成为香港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撑。
香港通过跨国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为内地提供各种离岸金融服务,并提供在香港股票市场筹资等金融服务,从而获得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的机遇。
三、对中国内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我国内地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吸收香港建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加强两地金融合作,不断提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