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心理学(8-11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8-11章)..
•
•
尊重准则:有意破坏,而未破坏;无意破坏,而 破坏。他律:准则看成道德绝对服从,行为结果; 自律:行为意向判断责任 社会公平感:小孩顽皮打破他人东西。他律:抵 罪性的惩罚,自律:赔东西,报应性惩罚
二、高校学生的班集体心理
(一)大学班集体的类型和作用: 1、班集体的类型: 简单聚合型;新生班级 一般型;主要靠核心班干成员 成熟型:优秀班集体,高质量的集体舆论 2、班集体的作用:基本教学单位,基本组织形式 (二)集体目标的确立 1、将目标具体化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三)集体舆论及其作用
2 社会惰化(三个和尚没水吃):群体一起完成事情时,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个体的评价焦虑减弱 个人在群体中的责任意识减弱
不发生的条件 成员间的关系密切 本身具挑战性激发卷入水平高
群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机制
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个人相信群体成员像自己一样努力
第一节 学生的群体心理 P202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 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 集体舆论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评价、 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
(四)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刚进入大学 后,教师营造学习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 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内部团结、作风民主、 热爱集体班干部)。
以社会意识形态为 一 基础的社会现象
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道德:
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 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辨别是非、 善恶、美丑的标准,是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
品德: 道德品质
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 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倾向
第一节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P 217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第九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学习目标
1 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2 了解并理解品德的几种理论 3 掌握对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 4 懂得如何矫治高校学生的不良行为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 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 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
第一节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P 217
第二节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 P 359
一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平等性(相互尊重,坦诚相待) 感情色彩浓厚(情投意和、心灵交往) 富于理想化(理想标准要求对方)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水平 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周围同学学习) 有助于大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社会 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会分享和倾诉)
3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增强到具有支 配地位的现象 责任分散;社会规范的压力 团队中原本支持的意见讨论会更支持,原本反对的意 见讨论后会更反对 4 从众: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 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原因:信息压 力、规范压力 影响因素: 群体的一致性(1人不一致,从众下 降)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个性特征(自我意识、自信、自尊)
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联系
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
品德是在各方面的道德的影响下形成的 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影响着个人的品德风貌
两者的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品德是其中局部反应 道德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还受身心规律制约 道德是哲学、社会学等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心理研究对象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评价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外部表现和支配地位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核心,在品德 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 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 (10-12岁)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 志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
第八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学习目标
1 了解大学生群体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特征 2 重视学生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3 了解高校班集体心理、群体间的相互作用
4 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交往的原则
5 学会指导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学生的群体心理 高校学生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学生的群体心理 P199
第一节 学生的群体心理 P200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 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班级、党团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自发形成(学生各种社团) 成员间具共同利益/观点/态度一致 性情相投,志趣、爱好相同
地位、境遇、经历相似
第一节 学生的群体心理 P201
(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 社会助长(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对他人的意识, 包括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唤 起了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增加了内驱力(简单工作,助 长;复杂工作,干扰)
三、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一)班集体内的正式群体 包括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党支部等
(二)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有非正式 领导。 2、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 ⑴积极作用: 满足心理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沟通。 ⑵消极作用: 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
一 学生群体与群体特征
(一) 群体和群体特征
群体(团体)的概念 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
特点1共同目标
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 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三人以上的人群
特点3心理相容度 特点2组织化
群体特征
有一定共同目标(任务或情感目标) 组织化的人群(规范、规则) 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依存和共同感)
第二节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 P 361
二 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平等性原则
尊重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 真诚原则 理解原则 社会交换原则
第二节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 P 209
三
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主动交往 发现并赞扬别人的非显而易见优点 合理掌握批评艺术 避免争论 维护他人的自尊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学会批评 加强交往,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