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游戏及其特征
(二)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游戏是获得愉快体验的手段,而不只是对某种特别的 目的作出努力,从功利的角度看,游戏本身是非生产性的。
(三)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探究行为是由外界刺激所产生的问题所引起的,是以 获得物体的特性的信息为目标的。而游戏行为是受有机体支 配的问题所引起的。
(四)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游戏理论与实践
早期教育学院 唐爽
本课程内容提要
游戏及其特征 游戏的理论流派 儿童游戏的分类 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 游戏指导策略 游戏环境的创设 游戏观察指导 各类游戏的指导 不同年龄儿童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第一章
游戏及其特征
你将了解以下内容
游戏的起源和演变 游戏的特征和概念 儿童游戏的特质
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一)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二)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
自由在何处止步或
被限定,游戏便在 哪里终结。
游戏中儿童有权决定游戏的一切,玩什 么、怎样玩、和谁玩以及在什么地方玩等都 是儿童自己的事情。
埃里克森
(三)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
每个儿童不仅应拥有游戏的权利,同时要有充分游戏 的权利。既要保证儿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游戏的空间和 游戏的玩具材料,以及全社会对儿童游戏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以下原因,使部分儿童还不能拥有充分游戏的权 利:
1、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使一部分儿 童失去了充分游戏的权利。 活动场地不足(特别是城市);游戏设施不普及;玩 具设计不合理,价格昂贵;
2、社会成员对儿童游戏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 “重学轻玩”的思想。 家长对儿童保护的误区:幼儿园家长对儿童最关心的话: 老师今天上课教了什么新知识? 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偏差;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重视不够。
游戏中通常的工具意义被省略了,游戏者用椅子当 “马”,而不再作为其工具性行为——坐椅子。
(五)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游戏的描述性特征,还不能完全将游戏与其他活 动真正区别开来。
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happy
我的游戏我做主
过家家
音乐
丢手绢
鸡宝宝们,小心老鹰哦!
悄悄地丢在小朋友的旁边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3、保护儿童权利的各项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纳入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把儿童看做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
要求一个孩子在游戏之外 的某种基础上进行工作,无异于 一个蠢人在春天摇晃苹果树而向 往得到几个苹果。
他不仅得不到苹果,还会 使苹果花纷纷落地,本来渴望在 秋天得到的果子也就无望了。
分组思考讨论:
你最难忘的游戏有哪些?
为什么要游戏?
第一节 游戏的起源和演变
(一)游戏的前提
“狮子到了不为饥饿所迫,无须和 其他野兽搏斗时,它的闲着不用的力量 就替自己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 吼声响彻沙漠,而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 这无目的的耗费中得到了享受。……动 物如果以缺乏为它的活动的主要推动力, 它就是在工作,如果以精力的充沛为它 的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如果卓有余裕的 生命刺激它活动,它就是在游戏。”
以下是超链接内容
20世纪60年代儿童歌谣的类型
歌颂英雄人物
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人民 洒鲜血。叛徒叛徒甫志高, 你是人民的大草包。
反对美帝国主义
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抽陀螺”——“抽汉奸”
毛主席,挂红旗,气得美帝 干着急
小皮鞋,嘎嘎响,资产阶级 臭思想!
分队追逐对抗的男孩游戏——抓特务、炸碉堡 用石头击自己垒好的小泥人的游戏——斗地主
第三节 儿童游戏的特质
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
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 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
通过儿童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 言语及材料等可以判断儿童的行为是游戏 还是非游戏。
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一)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 (二)游戏是儿童认知活动的需要 (三)游戏是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是儿童游 戏的前提。
每个儿童在玩游戏时,都清楚地知道“只是玩玩”、 “是假装的”,游戏只是一种愿望和要求的满足,是一种获 得愉快体验的手段。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任何游戏都是有一定规则的,不管是行为方面的规则还 是游戏本身的规则,一旦规则被违背或破坏,都会影响游戏 的有序开展。 一旦游戏发生,儿童就生活在游戏的世界里,而当游戏 一旦结束,他们会立即回到现实。
2、现代儿童的游戏
(1)改革开放前北京地区儿童游戏的特点 政治性、自然性、群体性强
(2)改革开放后北京地区儿童游戏的特点 世俗化、商品化、个体化,游戏时间减少、游 戏地点由户外向户内转移。
第二节 游戏的特征和概念
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一)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游戏是一种内驱性的行为,它既不受食欲的动机支配, 也不受社会要求或行为本身以外的诱因所左右。是由内部动 机引起的、主动的、自发的活动,是由游戏者自由选择,非 强制性的,不受外部强加规则制约的。
皮亚杰则常根据儿童的面部表情来识别工作 在何时转换成了游戏。
判断: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以下哪个孩子在工作,哪个孩子在游戏?
工作时,儿童沉浸在顺应活动中,紧皱双眉,躯体紧张; 而当儿童面露微笑,有轻松的表情和伸展自如的躯体时, 游戏就开始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儿童游戏就是工作
儿童所做的事情即使看起来像是严肃的工作, 但儿童的心理体验都应是“游戏性”的。儿童就 是在主动自愿的活动中体验着游戏性,严肃认真 地工作、学习。
世俗化 电视传媒的巨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 代的歌谣内容,有反映电视剧的,也有反映实际 生活的。
例如:包青天,坐飞机,王朝马汉打“面的”, 展昭揣着BP机,气得包公直拉稀。
《武松》《西游记》《红楼梦》《聪明的一休》《恐 龙特急克塞号》《射雕英雄传》《戏说乾隆》《包青天》
商品化
精美逼真的商品玩具代替了过 去的自然材料。
自然性表现在游戏材料许多直接来源于自
然界,或由儿童用自然材料自制,游戏地点大部 分在户外。
做弹弓、竹蜻蜓、柳笛儿、万花筒、不倒翁, 玩蜗牛、萤火虫、金龟子,养小鱼、小鸟、小猫、 小狗玩,收集废弃物(糖纸、冰棍棍)
儿童主要以年龄相近的伙伴(包括兄弟姐妹)为游戏 伙伴。游戏的时间也较充裕。 儿童经常一起玩的游戏: 1、竞争性极强的手部小肌肉技巧型游戏。如“扇烟纸 盒”、弹球、玩冰棍棍儿(挑小棒)。 2、竞争性中等的身体大肌肉技能型游戏。如斗鸡、翻 跟斗、掰手腕、爬树、丢沙包、跳房子、跳绳、滑冰。 3、竞争性较弱的中心角色型游戏。如,老鹰捉小鸡、 贴人、丢手绢、吃毛桃、真假地雷、警察捉小偷、三个字
游戏时人类和一些高等动物共享的行为 样式。
通过生产劳动获得温饱后人们才有了闲 暇的时间和游戏的可能。
(二)我国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变化
1、古代儿童的游戏 古代成人游戏的特点:规则游戏(制式化)(如摔跤、
投掷标枪的竞赛、赛跑、斗鸡、斗牛、赛马、蹴鞠) 儿童游戏特点:非制式化 任何事情对于儿童来说都可能变成他们快乐的游戏而不 需要有事先约定的游戏形式和规则。 唐代彩绘沐浴童子俑 宋代“婴戏图” 在中国古代,儿童和儿童游戏以其独特的天真可爱、欢 乐祥和的特点吸引着成年人,被成年人作为美学欣赏的对象。
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一)游戏与工作对立
游戏是自愿的活动,是假想的、自由的、愉快的;
而工作是成年人应尽的义务,不管你是否愿意,是 否感到愉快,都必须工作,工作具有强制性、功利性,其 目的是外加的。 从成人的工作和游戏来看,二者是对立的。
(二)游戏与工作相互转换
萨顿· 史密斯认为,当目的比方法手段更重要时, 活动趋向于工作;但当方法手段比目的更重要时,活动更 应归属于游戏。
仿真水果
自制简易风筝
危险性大的游戏,如爬树、跳乌龟、弹球、翻跟头逐 步消失。 温和的、技巧性游戏,如丢手绢、丢沙包、老鹰捉小 鸡的男孩人数上升。
学业加重带来的厌学情绪也表现在歌谣中: 一分两分我经常得,三分四分我阿弥托佛,五分 六分我一年得一次,一百分我从来没得过。
个体化
儿童独自玩或与 父母一起玩的比例上 升,伙伴群体游戏下 降,呈个体化趋势。
婴戏图(斗蟋蟀、荡秋千、骑木马、
划船、捉迷藏、捉鸟钓鱼、采荷)
唐代彩绘儿童沐浴桶
(儿童洗澡快乐戏水)
蹴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