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四------音韵
通论:音韵
《南齐书》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 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 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 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梁 书·沈约传》又云:“约撰《四声谱》,以为 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 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 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 哲是也。’”
通论:音韵
从宋代开始,通行的都是三十六字母。 参看课本P69图表。 此外,与声母相关的概念还有“声类”。 “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 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通论:音韵
四、有关韵母的概念 传统音韵学里与现代汉语的韵母相关的概 念,有韵、韵类等名称。我们一一来看。 我们知道,古人写诗作文,常常讲究押 韵。这里,“韵”的概念究竟为何呢?是指 韵母相同吗?
通论:音韵
切韵序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 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 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 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 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 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 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 《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
通论:音韵
开口字是不圆唇的,也就是不含有 [u]的音, 反之,合口字是圆唇的,韵头是[u]或者以[u] 作主要元音。清人江永概括说:“音呼有开 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 韵尾的部分,分为三大类:阴声韵,即 无韵尾的和以元音收尾的。阳声韵,即以鼻 音收尾的。古代的阳声韵除了收[n]、[ ]的
通论:音韵
我们再来看“韵类”。在音韵学上,韵类 指的是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所谓韵书, 是规范作诗押韵的参考书。在韵书中,每韵 下都用了许多反切下字,,这些反切下字代 表每一个韵里的不同韵母。这就是说,“韵 类”不仅要区别韵头,而且要区别声调。
通论:音韵
此外,还有“韵摄”的概念,这是中古等 韵学上的一个概念。“摄”有统摄的意思, 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摄”。 古代音韵学家对韵头和韵尾也有专门的 分析。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口” 和“合口”两大类。开口合口的区别,实际 上就是圆唇不圆唇自东汉始,至六 朝而兴盛。早期习用“某某反”,后来因唐 代忌“反”字而改用“切”,所以后期习用 “某某切”。反、切,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
三、有关声母的概念
通论:音韵
在传统声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 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 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 里头是关键,是中心。(现在我们知道,还 有零声母的情况。)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 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古人怎么会想到运用 “字母”呢?这要从“双声”的认识开始。
通论:音韵
其中的对答全用双声字,可见六朝人对双声 的狂热。 六朝的双声既然如此盛行,渐渐地,便 有人悟到何不取其中一个字来代表那一群双 声字,换言之,就是让每类声母都有个名字。 于是,到了唐代,字母就诞生了。
通论:音韵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有所谓“字 音”、“比声”、“超声”。不过它所代表 的是梵音,而非汉音。和尚为了译经和研究 经典,用汉字来表现梵文的某一种发音,这 对汉文字母的发明有很大的启发性。真正依 据汉语音制定的字母,始于“守温三十字 母”。已失传。今敦煌残卷有载,现藏巴黎。
通论:音韵
有科学的方法,无法把音值记录下来。所以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获知当时的调值了。 关于声调,音韵学上还有平仄和舒促两 种概念。 “促”指入声,“舒”指平上去三声。 舒促的不同实际也是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 韵的区别,因为阴声韵和阳声韵只有平上去 三种调类,入声调只属于入声韵。
通论:音韵
平仄的不同就是平声和上去入的区别。 “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七、音韵发展的分期 音韵发展的分期一般分为三个时期:上古 音、中古音、近代音。 (一)上古音
《切韵》一书既出,其它韵书则都销声匿 迹了。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通论:音韵
《广韵》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陈彭 年、邱雍等人奉敕编撰而成,书成,赐名 《大宋重修广韵》,一般都简称为《广韵》。 如果说《切韵》是上集六朝韵书之大成,下 开唐代韵书之先导,那么《广韵》则承之, 集唐以来韵书之大成,二开宋以后韵书之先 导。 它的重要性正如《说文解字》之于文字 学一样。
通论:音韵
六、关于声调的概念 用声调来区别词义、以音高作为字音的 要素之一,这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阴阳上去四声,古 代也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同是四声,内 容却不一样。
通论:音韵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时期。汉语有声 调,很早就存在了,但是都习焉不察,一直 到齐梁时代,四声的知识开始为学者所认识, 一般文人学士都津津乐道,以四声为名的著 作也不胜枚举。例如沈约的《四声谱》、周 颙的《四声切韵》等。声律论在当时兴盛起 来,写诗作文都要懂得声律知识,这就是 “永明体”。
古代汉语
通论:音韵
通论:音韵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音韵 的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科学。在古代,它是 传统“小学”的一部分。所谓“小学”,就 是基础学科的意思,包括文字、声韵、训诂 三方面,这三者同为博通经史的重要条件。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要共同学习一些有 关音韵学的基本常识。
通论:音韵
一、汉语音韵系统的构成 学习音韵学,首先就要学习汉字的字音, 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的特点。汉语的语音分 析是以音节为单位的。 传统的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 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 “声”,后一部分叫做“韵”。不过,在汉 字读音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 整个字音上的,
通论:音韵
对于古代的平上去入,我们现在只知其调 类,而不得知其调值。所谓“调值”,是指 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的形式。“调类”则是 某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里字调分类归纳的结果。 关于古代四声的调值,前人有过解释,留下 一些资料,但都比较模糊。例如明代真空和 尚曾总结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 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 藏。”古人没
通论:音韵
2、方言 闽、吴、粤方言多有此现象 3、反切 卑,府移切 不,甫救切(这些 说明中古早期轻唇音仍念重唇音) 4、译音 Buddha 佛陀 Namah 南无 5、同源词 不弗、爸父 6、一字两读 费 否
通论:音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舌上音“知彻澄” 三母,上古归入“端透定”一组。例如: 1、形声字 “動”從“重”聲,“澄”從 “登”声 2、一字两读 翟 徒历切,又场伯切 丁 当经切,又中茎切 3、方言 闽南语里“茶”音te
通论:音韵
诗词的韵,要求的是韵腹和韵尾相同,而介 音的部分不做要求。可见,“韵”的概念比 “韵母”要大。但是“韵”还有一样要求, 即声调要一致,平声字只能和平声字押韵, 上声字只能和上声字押韵,去声字只能和去 声字押韵,入声字只能和入声字押韵。所以, 综上所述,可知“韵”是不论韵头,但必须 区别声调的范畴。
通论:音韵
自从人们懂得了使用反切,有时就会把 声母相同的字归在一起,把它们叫做“双 声”。双声就是声母相同的字。六朝时,双 声知识十分普遍,谈双声,用双声,成为社 会风气。《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 事:
陇西李元谦能双声语,尝经郭文远宅,问曰:是谁 宅第?婢春风曰:郭冠军家。元谦曰:彼婢双声。 春风曰:儜奴慢骂。
通论:音韵
以外,还有收[m]的。入声韵,即以塞音 [p]、[t] 、[k]收尾的。 音韵学上对韵母的分析,还有“等” 的概念。也就是依照开口度的大小划分 的。共分四等。江永概括为:“一等洪 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一二等属洪音,三四等属细音。
通论:音韵
五、《切韵》和《广韵》 自东汉有了反切,中国的第一部韵书就在 魏晋时期应运而生了,即魏李登的《声类》。 到了六朝,各种韵书大量出现。现存最早的 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不过,也都是残 本。
通论:音韵
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 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 字音都必须具备的。
通论:音韵
二、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 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例如:都/ 当孤切 东/德红切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 称为切下字,被注音的那个则称为被切字。
私训诸弟子,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 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 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 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 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为《切韵》五卷。剖 析毫厘,分为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 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
通论:音韵
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 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 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通论:音韵
反切的原理跟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基本 相同。但方法不同。现代的拼音方法是根据 音素原则来拼音的,古代的反切则是根据声 韵来拼的,它是种双拼法,即总是用两个字 来拼音,不多也不少。我们看古人的反切的 时候,应该记住这样的原则:反切上字只取 它的声母,不计较它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下 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不计较它的声母。
八、音韵的发展演化
通论:音韵
(一)声母的演化 1、浊音清化 浊音清化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例如印欧语 言的“格林语音律”(Grimm’s Law),原始印欧语 的b、d、g变成早期日耳曼语的p、t、k;原始印欧语 的bh、dh、gh变成早期希腊语的ph、th、kh。汉语 里,中古的全浊声母全部清化,变成声带不振动的 清音。这种浊音轻化是有严整的规律可循的,转换 规律是:
通论:音韵
那就是音高,即声调。所以,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 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如果针对韵母的结构 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则可以分析为三个音段,就是 介音(韵头)、主要元音(韵腹)、韵尾。我们可 以用下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