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有氧与无氧代谢

对有氧与无氧代谢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近年来,有学者对这一运动科学的经典理论 提出了挑战。 Noakes 是最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 Hill 对 其实验数据的最初解释就是错误的,在此错 误 基 础 上 建 立 的 Hill 的 平 台 现 象 (plateauphenomenon) 理论也是完全错误的, 但却作为运动科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存在了70 多年。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看来摄氧量理论之争仍将继续下去。 无论 Noakes 对最大摄氧量理论的否定最 终是对还是错,他这种善于思考,勇于 挑战经典理论的科学精神是值得运动生 理学工作者学习的。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维克司(Vicksi)等人 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了运动后乳酸代谢的 命运。 布鲁克司在 1973-1980 年间,用衰竭的鼠 注入同位素 14C 标记的乳酸钠,在不同的 恢复阶段,测量了血液、心、肝、肾和肌 肉中的乳酸,并用二维空间 X 线照相技术, 看到在恢复期内乳酸的通路是多途径的。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我们在大样本测定最大摄氧量的基础上,也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受试者都能出现摄氧量平台。 有训练者更易出现“标准”的平台现象。 而无训练者往往未出现平台前就因为疲劳而不得 不终止实验程序。 我们认为(時慶德),摄氧量的极限是普遍存在 的,但最大摄氧量对运动能力的重要性有赖于个 体训练程度。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Hill 和 Lupton 推断他们在最快跑速时 (16km/hr) 测 得的摄氧量代表一种表面的,而不是真正的稳定态。 Noakes 认为 Hill 得出这一结论的基础仅是一种循环 推论,而循环推论则是基于Hill潜意识中对运动性疲 劳的解释。 Hill潜意识中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氧缺乏引起的,他 自然将其对结果的解释局限在这一框架内(图2)。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體溫的升高 1977年.布鲁克司(Brooks)用很多实验证 明,运动时最大的代谢废物是热,热在运 动散发到体外,但同时提高了体温,当体 温升高1cC时,身体的代谢率可增加到13 %。 此時肌肉细胞内的线粒体消耗的氧量最多, 故其有人体发动机之称。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16km/hr
12.1km/hr
10.9km/hr
Time(secs) 圖1
Hill以3種不同速度完成4min跑時的攝氧量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作者这样解释其数据:“受试者以一定速率运动时, 运动肌乳酸含量从起始时的低值逐渐增高。 乳酸含量升高会增加氧化速率,因此如果最终氧供 应充足,将达到乳酸氧化清除率和生成速度平衡的 稳定态。 只要运动保持恒定速度,肌肉中乳酸浓度也将保持 恒定。下方的三条曲线代表真正的稳定态,上方的 曲线仅是一种表面的稳定,其氧摄取已达到最大, 氧债迅速增加”。
對有氧與無氧代謝能力某些問題的 質疑與思考
--------探索與分析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1922年,Archibald Vivian Hill凭借对两 栖类动物离体肌肉能量代谢的出色研究, 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第二年, Hill 等人进行了一系列人体实验, 发表了一篇关于肌肉运动、乳酸及氧的供 应和利用的论文,首次提出机体利用氧的 能力存在上限的观点。 他认为:摄氧量在运动中会达到一个最大 值,由于循环和呼吸系统的限制,摄氧量 不会无限制的增加。



根据赫勃格 (Hubeger),运动后恢复期耗氧 量恢复曲线的慢成分,有60%-70%可归于 肌温升高的原因。 运动后肌温不可能立刻下降到安静时水平 的情况,导致肌肉的代谢仍维持在较高水 平。 实验证明,运动后恢复期内耗氧量的恢复 曲线,与体温和肌肉温度的恢复曲线是十 分一致的。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Hill 进一步推论:“氧摄取会达到极限,并保持基 本恒定,这是因为循环和呼吸系统的限制摄氧量不 能继续增加”(有人称其为假稳定状态)。 Hill等人在这些及以后的研究中没能同时测定氧债 或肌肉/血乳酸水平,也没能使他们的假说接受进 一步的检验。 从逻辑上讲,应再测定跑速在 16km/hr 以上的摄 氧量,如果摄氧量同 16kin/hr 时相同甚至更低, 才会支持其理论。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因此在递增负荷运动时,即刻摄氧量并不是按照 负荷递增而准确地呈线性增加,而是以相对更无 规律的模式变化。 当取样间隔时间延长后,摄氧量的可变性减小。 当取样时间间隔大于 60 秒后,摄氧量表现为随 工作负荷递增而线性增加。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Myers等人认为,在递增负荷运动中,摄氧量变化 的速率是不稳定的,经常在次最大强度时会出现短 暂的负向变化,从而表现为“平台现象”。 他们提出:“当工作强度变化时,摄氧量随之发生 的变化有相当大的可变性。表明摄氧量平台 ( 定义 为最大强度运动时摄氧量变化斜率基本为零 ) 不是 一个标志最大努力程度的可靠的生理学指标”。


Noakes认为,只有Myers等人的研究直接测定是 否在递增负荷运动中会出现摄氧量平台,“所有 运动科学工作者都有必要阅读这篇文献”。 Myers 等人测定了稳态 (steady—state) 运动和递 增负荷运动时的摄氧量。他们连续计算了运动过 程中摄氧量变化的速率和方向,发现以一次呼吸 (breath—to—breath)或较短时间取样计算出的摄 氧量有相当大的可变性,这主要是潮气量变化所 致。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Hill的最大摄氧量理论被广泛应用,大多数有关运 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文献中都有最大摄氧量的指 标。 人们认为最大摄氧量即“机体在运动时单位时间 内能摄取并利用的氧的最大值”的大小以及它对 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对运动有重要意义。 它反映了机体运输氧及利用氧的能力,也就是呼 吸系统、心血管以及线粒体的功能和能力,是决 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成绩的重要因素。 最大摄氧量理论是运动科学的基础之一。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氧债学说认为,运动后恢复期的额外氧耗与运动过程中的 氧亏是相等的,即B=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图示在剧烈的长时间运动后,恢复期的额 外氧耗可以持续24小时以上,甚至有人观 察到,跑完马拉松恢复期的第80分钟时, 其耗氧量仍高出安静时的70%。 为此,并不能用运动时的氧亏量解释运动 后的过量氧耗。 另外,如上所述,在运动后恢复期的过量 氧耗也不能用乳酸的积累去解释。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Hill及其同事在1924年发表的另一部专著中又详细 探讨了最大摄氧量的问题,确立了最大摄氧量理论。 Hill 提出,最大摄氧量受到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限 制,“超过此限度后,无论跑速如何增加,摄氧量 都不会再增长,心脏、肺和氧至运动肌纤维的扩散 都已达到极限。 此时机体对氧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乳酸堆积, 氧债连续增加,疲劳和力竭开始”。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Hill認爲:缺氧引 起運動疲勞 因此:疲勞時缺氧
跑速為16km/hr是疲勞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Noakes 认为 Hill 是从在 16km/hr 跑至疲 劳时的主观感受出发,得出了氧必定缺乏 的主观结论。 因 此 , Hill 等 人 推 测 “ 在 跑 步 这 种 运 动 中……很明显每一个体都存在某一临界速 度 ……在此速度之上,最大摄氧量是不够的, 乳酸堆积,氧债连续增加,疲劳和力竭开 始”。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对无训练者来说,最大摄氧量并不是运动 能力的决定因素。在动用到最大的摄氧能 力之前,已有其它因素使受试者达到疲劳, 无法继续运动程序,因此仅表现为摄氧量 随运动强度递增而增加,而不会出现平台 对于有训练者,其它限制运动成绩的因素 可能已经因训练而产生适应,摄氧量对机 体运动能力的限制才会表现出来。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然而,Hill等人并未作进一步研究,因此不 能推断摄氧量会有“平台”现象,以及摄 氧量在16km/hr最大。 所以他们主要的结论,即在递增强度运动 中摄氧量会出现平台并未得以证实。
对希尔(Hill)最大摄氧量理论的质疑
对Hill假说可从两方面提出质疑。 • 首先,代表最大摄氧量的平台现象是否真正存在; • 第二,运动时无氧代谢逐渐增加,以及导致运动 终止的生理生化变化就是由无氧代谢引起的这一 经典观点也值得推敲。 • Hill和Lupton没有解释他们所提出的最大摄氧量强 度或更高强度运动时疲劳产生的机制。他们仅认 为乳酸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但没有回答肌肉或 血乳酸浓度升高怎样引起疲劳的问题。
儿茶酚胺的影响 儿茶酚胺是由肾上腺髓质所分泌,它与交 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运动的强度 愈大儿茶酚胺分泌就越多。 运动后,儿茶酚胺的浓度仍保持在较高水 平上,它的去甲肾上腺进细胞膜上的 Na、 K泵的活动增强,从而消耗过多的氧。 革尔登 (Golden) 报告,给狗去甲肾上腺素, 可使狗的耗氧量增加40%。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如果在剧烈运动中,测出恢复期早期血 乳酸的浓度没有改变,只表明此时进入 和排除的血乳酸的速率相等,是维持在 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而绝不能认为乳 酸未参加代谢,恰恰相反,乳酸是一种 积极参与代谢的活泼物质。
對“氧債”概念的質疑



这样看来,乳酸与过量氧耗的关系并不密 切,因此也就谈不上还债的问题了。 最明显的实例是麦克阿特症患者的病例。 患这种病的人肌肉中缺乏磷酸化酶,故这 类患者肌肉丧失生成乳酸的能力,但在实 验中仍可见到这类患者在运动之后的恢复 期,同样出现过量氧债。即非偿还乳酸之 债; 氧债的概念可以废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