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催乳师基础知识-十三 常用催乳药膳(高)
催乳师基础知识-十三 常用催乳药膳(高)
一、功效
利湿退黄
二、《滇南本草》认为其“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 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常用量 30—60克,水煎服。乳汁少、乳汁不畅,可与猪脚炖 服1日2次。
谢谢
辨证论治催乳
一、乳汁的生成 乳汁为气血津液所化生 《妇人良方大全》:妇人乳汁,乃气血所化,若元气虚 弱,则乳汁短少,……乳汁资于冲任。 《景岳全书· 夫人归》: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 下则为经,上则为乳,说明经、乳同源于气血冲任。
饮食调护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及甘腻助湿生痰之物。 2、加强情志护理,切忌恼怒、抑郁。
3、阴阳失调,心肾不交 症状:乳汁不经婴儿吮吸,经常自然流出,下腹部拘 急,外阴寒冷,目眩,或脱发,手足稍冷,多梦,舌 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甘温扶阳,调和阴阳,交通心肾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 大枣、龙骨、牡蛎)
• 加减: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漏芦、路路通、木通 等; • 偏于气郁者,加枳壳、川楝子; • 偏于热盛者,加生石膏、鲜生地黄;
• 新产妇恶露未净者,加当归尾、益母草,酌减凉药; 需要回乳者,加生山楂、生麦芽等。
2、气滞血瘀
• 症状:乳房结块,质硬不消,微痛不热,皮色不变或 暗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涩。 • 治法:疏肝理气,祛瘀散结。 • 方药:四逆散加减(炙甘草、枳实、 柴胡、芍药、 山甲、桃仁、乳香、没药)
祛风通络
一、功效
利水
下乳
• 二、用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常与王 不留行、穿山甲、漏芦等配伍应用,通 乳效果极佳。
漏芦
• 一、性味归经:苦,寒。归胃经
清热解毒
二、功效
消痛散结
通经下乳
• 三、《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主皮肤,恶疮疽痔,湿 痹、下乳汁”。常用于乳汁不下、乳房胀痛、肿痛, 经行不畅,皆有良好的效果。乳汁不下、乳房胀痛可 少、浓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胀硬疼痛。 伴有肝郁气滞证表现,如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肝郁 犯胃,导致食欲不振,脉弦,舌苔薄黄。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下乳涌泉散加减(《清太医院配方》) 药物: 青皮、柴胡、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天花 粉、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通草、桔梗、白芷、 甘草
食疗方 黄芪淮山鹌鹑汤 :黄芪30克 、淮山30克 、熟地黄15 克、 芡实30克、 鹌鹑一只(约400克) 红枣15克。
2、肝经郁热证
主证:乳汁不经婴儿吮吸,经常自然流出,质地较稠, 乳房轻度胀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头晕胁胀,口 干咽苦,舌质黯红,苔薄黄,脉象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固涩。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柴胡、白术、 白芍、茯苓、当归、薄荷、生姜 ) 加减:乳汁外溢较多者,加入煅龙骨(先煎)、煅牡蛎 (先煎) ; 头昏头痛,烦躁不宁者,加入白蒺藜、菊花、苦丁茶; 胃脘胀闷,纳食神疲者,加入广木香、广陈皮、炒麦 芽、党参。
常用催乳药膳
食物的四性五味 药性理论
• 四性:或称四气, “性”指中草药的性质,“四性”指
中草药具有寒、热、温、凉的性质。
养阴
寒凉
解毒 治疗热性病
凉血
泻火
理温
温热
散寒 治疗寒性病 益气
五味
• 指中草药具有酸、甘、苦、辛、咸五种滋味或口味 辛味:发散、行气、行血 • 治疗表证 :麻黄、生姜、芫荽 气血阻滞:木香、红花、陈皮 甘味:补益、和中、缓急 • 滋补虚证:淮山、大枣、粳米 缓和拘急疼痛:饴糖、甘草
谢谢!
产后乳汁自溢
肝经郁热 气血虚弱 阴阳失调,心肾不交
1、气虚失摄证
• 主证:乳头未经婴儿吮吸,乳汁自然点滴而出,或随化 随出。 • 乳房柔软不胀,乳汁清稀,精神疲倦,气短乏力,纳谷 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 • 治法:补气益血,佐以固摄。 •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 、炒白术、茯苓、熟地、炒 当归、白芍、炙甘草、煅牡蛎(先煎)、浮小麦(包煎)。 • 加减:乳汁自溢较多者,加入黄芪、炒芡实、五味子; • 脾虚便溏者,加入六曲、炒麦芽、砂仁(后下); • 胸闷烦躁者,加入钩藤、炒丹皮、白芍12克。
通草
• 一、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肝、肾经。
• 二、通草为常用中药之一,有清热利湿、通气下乳之 效。《滇南本草》认为能“明目退热、催生、下胞、 下乳”。本品有利尿及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常用于 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对产后乳汁不畅或乳汁不下有 奇效,常与王不留行、穿山甲配伍煎服。
玉米须
•
利水消肿
随症加减: 乳房硬胀:加路路通、丝瓜络 、香附 口苦、五心烦热:栀子、丹皮、夏枯草 乳房红肿痛:蒲公英、瓜蒌 、赤芍 乳房掣痛,郁高热恶寒,或乳房结块有波动感者,应 按“乳痈”诊治。
3. 肝经郁热 症状:产后乳汁量少,质稠,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胸 胁胀闷,烦躁易怒,便结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 数。 治则治法:疏肝清热 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物:当归、芍药、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 薄荷
常用催乳中药
桑寄生
一、药用来源:本品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或槲寄生的干 燥带叶茎枝 。
祛风湿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 安胎
退出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三、【临床应用】 用于产后乳汁少、乳汁不畅、或乳房胀痛, 可与路路通、丝瓜络配伍应用。 • 四、用量用法: 用量:9~15g。 用法:水煎服
• 三、《本草纲目》载: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
冲任之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 的谚语,是民间常用的通乳要药之一。
• 产后乳汁不通,配穿山甲可以增强通乳之力。产后 气血亏虚、乳汁稀少者,则配黄芪、当归。王不留行 还能补气血以增加乳汁,对乳汁不畅引起的乳腺炎也 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路路通
《傅青主女科》: 夫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也,无血固不 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生乳汁。
《济阴纲目》:冲任血旺,脾胃气壮,饮食调匀,则 乳 足而浓,以生化之源旺也。说明冲任脉盛,气血充盈, 脾胃和调,津液充足是乳汁化源的基础。
二、乳汁的通行 最密切的是肝、胃两经和冲任两脉 《丹溪心法》认为“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 (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
4、痰浊阻滞 症状:产后乳汁稀少,或全无,乳房丰满,柔软无胀感, 或伴眩晕呕吐恶心,胸脘胀满,舌胖苔腻,脉滑。 治则治法:化痰健脾,通络下乳。 方 :漏芦汤加味 药物:漏芦、瓜蒌、陈皮、半夏、茯苓、桔梗、白术、 郁金、通草、炙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
六、预防 1.孕期做好乳头护理,产检时若发现乳头凹陷者,要嘱 孕妇经常把乳头向外牵拉,并常用温水擦洗乳头,防 止乳头皲裂,造成喂养困难。 2.纠正孕期贫血,预防产后大出血。 3.提倡早期哺乳,按需哺乳,促进乳汁的分泌。 4.加强产后营养,尤其是富含蛋白质食物和新鲜蔬菜, 以及充足的汤水。 5.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适当锻炼,维护气血调和。
黄芪
一、【药用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 的根。 膜荚 黄芪
蒙古黄芪
补气升阳 固表止汗
三、功效
托疮生肌
利水退肿
当归
一、【药物来源】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
二、【性能特点】甘、辛、温。入肝、心、脾经。
补血 活血 三、功效 调经 止痛 润肠
穿山甲
一、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胃经。
• 酸味: 收敛、固涩、虚汗、泄泻、尿频、滑精、出血 • 苦味: 通泄:大黄 降泄:杏仁 清泄:栀子 燥:用于湿证:苍术
• 咸:软坚、润燥、补肾、养血、滋阴
药物气味与功效的关系
气味相同,功效相似 气味不同,功效相异
气同味异,功效相异 味同气异,功效相异
同一药物,其味越多,用途越广
• 升降浮沉:指药食的四种作用趋势 • 升是药效上行 • 浮指药效的发散 • 降是药效的下降 • 沉指药效的内行 泻下、清热、利尿除湿、 镇静安神、潜阳熄风 升阳、发表、散寒、开窍 涌吐、引药上行
三、历史沿革 1.隋· 《诸病源候论》提出津液暴竭,经血不足可导致无 乳。 2.《千金要方》列出了“治妇人乳无汁共二十一首下乳 方”,至今临床上仍沿用的几种药物,如通草、漏芦、 瓜蒌根,以及猪蹄、鲫鱼等催乳食物。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本病分为虚实两类,“产妇 有二种乳汁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 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
四.病因 1.体质:素体气血亏虚或脾胃虚弱。 2.情志:情志不遂,肝郁气滞
3.衣着:衣服粗纤维堵塞乳络
病案 姚×,女,27岁,产后十天,食欲不振,乳汁日显不足, 质稀,乳房柔软,不能满足孩子吮乳需求,乳房不胀, 平素身体较弱,活动汗出,面色无华,时有心慌,纳 少,舌质淡红,脉细弱。
五、辨证论治 1、 气血虚弱 症状:产后哺乳时乳汁不足,甚或全无。乳房无胀感而柔软, 乳汁量少,清稀。伴气血虚弱证表现,如面色无华,神疲倦 怠,纳食量少,舌质淡白或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治法:益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通乳丹加减(《傅青主女科》)。 药物组成:人参、黄芪 、当归、麦门冬 、猪蹄、通草 、桔梗
• 症状:局部已溃脓,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 水清稀不尽,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伴面色少华,神 疲乏力,或低热不退,饮食量少。舌质淡,苔薄,脉 弱无力。 • 治法:调补气血为主。 •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 熟地、芍药、川芎、生黄芪、炙香附、陈皮)
谢谢!
急性乳腺炎:
• • • • 气郁热壅 气滞血瘀 热毒炽盛 正虚邪恋
1、气郁热壅
• 症状:乳房结块,排乳不畅,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 疼痛。伴恶寒发热,胸闷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等。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 治法:疏肝清热,通乳消肿。 •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瓜蒌仁、牛蒡子、天花粉、 黄芩、山栀、金银花、连翘、皂角刺、青皮、陈皮、 柴胡、生甘草)。
归经:指药物或食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