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乳师基础知识-中医八纲
·
2· 里证:其范围很广,临床表现相当复杂。 就其疾病性质和邪正盛衰而言。里证可分为 里寒、里热、里虚、里实4类证型。 临床治疗里证多与脏腑辩证论治结合,取与 有关脏腑相连属的经脉腧穴为主。
3· 寒、热
寒、热:是鉴别疾病性质的两刚领,寒证是 感受寒邪或体内阳虚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 感受热邪或体内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寒证与热证的病性根本相反,两者所表现的 征象完全不同。
寒、热证
寒证:以恶寒喜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 面色苍白,肢冷跨卧,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症状为主。 热证:以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目红赤, 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而干,脉数等症状为主。
·
寒证治宜用温热法,多取任脉和手足三阴经 腧穴为主.。 热证治宜清法,多取督脉和手足三阳经腧穴。
2· 表、里
表、里:是鉴别疾病部位的浅、深和病情轻 重的两刚领,病变发生在皮肤、肌肉、经络 等浅表部位的属于表,病变发生在脏腑的属 于里。一般说,表证病情相对较轻,里证病 情相对较重。
·
1· 表证:临床表现以发热,恶风寒,头痛身 痛,苔薄白、脉浮为主。由于感受邪气的不 同和患者个体差异,表证又有表寒、表热、 表虚、表实之分。 表证治宜取督脉、手太阴、手阳明和足太阳 经腧穴为主。
拜拜!再见!
·
虚证治宜取任脉和手足三阴经腧穴为主,用补法并 用灸法; 实证治宜取督脉和手三阳经腧穴为主,用泻法。 临床上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并 区别脏腑之虚。治疗上采取补阴、补阳、补气、补 血和调补有关脏腑的方法; 实证有气实、血实、实热、实寒的不同,分别采用 破气、活血、清热、温寒等法治疗。
·
1· 阴证 : 临床表现为颜面苍白,暗淡无光, 神疲嗜卧,畏寒不渴,少气懒言,声音低微, 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 细微弱。 2· 阳证:临床表现为颜面潮红有光,神烦不 安,发热口渴,呼吸迫促,声音洪亮,大便 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大滑数。
临床
临床上阴证多为里虚寒证,治疗上用补法; 阳证多为表实热证,治疗上用泻法。 阴证和阳证可相互转化,阴证转为阳证多为 病情缓解,阳证转为阴证多为病情加重。
中医八纲症治
主讲:卢荣华
八纲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是通过对“四诊”所搜集到临床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用八纲进行归纳,从而判 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等情况的辩 证方法。
1· 阴、阳
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 个方面,一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可归纳为阴 阳偏盛偏衰两大类。 凡是不及的、抑制的、衰退的、寒性的皆属 于阴。 凡是太过的、兴奋的、亢进的、热性的皆属 于阳。
4· 虚、实
虚、实:是鉴别人体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 两个刚领,《素问· 通评虚实论篇》:说“邪 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指正气不足的证候,多是于慢性病或 重病之后,或禀赋不足,正气虚弱; 实证,指邪气亢盛的证候,多见于急性病, 或体质强实,病势较盛者。
·
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精神萎靡,面色咣 (白光)白,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 汗,大便溏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 脉无力。 实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烦躁不安,胸腹胀满, 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里急后重,小便不通 或淋沥涩痛,舌红苔后腻,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