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才梦-张爱玲

天才梦-张爱玲

(2)这两句话让张爱玲惊觉自己生活能力的 不足。
(第九段)
6.从张爱玲母亲教她的内容来看,可见她有什么 缺点?
答:母亲教她煮饭、用肥皂粉洗衣,意谓她不懂做
家务;教她练习行路的姿势、研究面部神态, 表示她仪态外观不佳;教她看人的眼色、不要 随便说笑话,可见她不擅与人互动;要她点灯 后记得拉上窗帘,可见她对生活细节漫不经心, 欠缺生活能力、不懂待人接物。
• 内容:文中叙说作者在文学艺术上的天分、童 年的成长,以及成长后对自我的审视。其中有 自嘲,但更多的是自负;有无奈,但更表现我 行我素的固执和倔强。
题解
• 作者剖析自己个性中的两个特质: 其一是对文艺有不寻常的敏感度和想象力 其二是对生活的无能和对人际往来的畏缩
• 字里行间流露对一己生命的体悟,以及对生活 的敏锐感受,在在显示作者的早慧,正呼应了 “天才梦”的篇名。
又如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亦具有张爱玲的某些特 质,父母早逝,依附外祖母为生,总有寄人篱下的自 怜;才貌双全,但敏感尖锐,不讨人喜;虽然弱不禁 风、多愁善感,但内心世界顽强固执,最后落得悲剧 结尾。
(课后统整)
12.如能选择,你愿意平庸却平顺过一生,还是拥 有某些天分却注定受苦?
答:请同学自行发挥。透过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
(第十一段)
7.什么是张爱玲不能克服的“咬啮性的小烦恼”? 她用“咬啮性”来形容小烦恼,请你说说这种烦 恼带给张爱玲怎样的感受?
答:(1)生活低能与不懂待人接物。
(2)这种烦恼虽不致命,但带来困扰、不舒服, 又无法摆脱。
(第十一段)
8.“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句中, “华美的袍”和“虱子”所指为何?请说说你的 看法。【问题讨论二】
天才梦
张爱玲
目次
题解 作者 活化教学问题引导 结构表 课文赏析 问题讨论
字义辨析 相关名句 随身读应用练习 历届大考考题 课后延伸
题解
题解 流言体
题解
• 缘由:《西风》杂志创刊三周年举行征文比赛, 要的题目是“我的……”。首奖奖金达500元。 张爱玲心中一动,她希望能获得一笔奖金来弥 补学校的日常开支。
课文分析─起笔(第一段)
张爱玲从小被视为天才,本应令人称羡, “发展天才”亦不失为值得努力的方向, 然而竟成为生存的唯一目标,便透显深沉的 无奈。 以瓦格涅与自己并列,暗示自己尚无成就, 且不被世人理解。
课文分析─承题(第二段)
叙写天才的种种表现
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
→张爱玲具“华洋杂错”的成长背景与作品特色, 由此可看出其作品中何以透显传统文化的根底
不能克服人生困境的烦恼
课文赏析
课文分析─起笔(第一段)
破题点出“天才”与“梦”碎
从小被视为天才,随年龄增长,却发现自己只 有天才的梦。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 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首句总论,为全文定调,张爱玲剖析自己,
扣紧题目发挥
课文分析─起笔(第一段)
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 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拥有“天才”和“天才的梦”不同,张爱 玲自省只有天才的梦和乖僻缺点,所以不被 包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疎狂 →因为他有伟大的作品传世 注:疎狂:狂放不羁的样子
(课后统整)
9.依据本文,请简单说明张爱玲的个性与人格 特质。【问题讨论一】
答:张爱玲从小早熟,对文学艺术有很高的敏感度
和创造力,能体会生活的艺术和生命之美,但 对生活常识一无所知,对人事应对笨拙低能。 另外,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之言,可看出张爱玲的悲凉意识,认为生命的 美好与痛苦并存,对此,任何人也无能为力。
答:(1)瓦格涅是成就已被认同的名人,所以世人 可以包容他的种种怪僻与缺点。而张爱玲 当时尚未成名,只是个大学生,因此世人 无法包容她在现实生活中的怪僻与缺点。
(2)瓦格涅有伟大的作品传世,而当时张爱玲 还没有。拥有天才和天才的梦不同,张爱 玲自嘲只有天才的梦。
(第二段)
2.当张爱玲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时,那位满清遗老“泪珠滚下来”,由 此可推知张爱玲所处的时代与家庭背景为何?
张爱玲的文学主张
文学主张:
(1)发表意见 (2)迎合读者 (3)制造愁烦
对作品的看法:
(1)注重人生安稳和谐 (2)描写人类的记忆 (3)喜欢素朴而真实
小说作品简介
短篇小说
《封锁》 《心经》 《色‧戒》:2007年被导演李安搬上银
幕,影片与小说同名,并获得威尼斯影 展金狮奖。
小说作品简介
答:母亲从法国回来,以及对她说的“我宁愿 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 苦”为全文的转折,为“梦碎”预留线索。
(第七段)
5.由张爱玲母亲所说:“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 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可推知其用心 为何?此话对张爱玲有何影响?
答:(1)母亲出于对女儿的关心与极度担心,她 希望张爱玲能够留意现实,具有独立的 生活能力,并懂得待人接物。
中篇小说
《金锁记》:曾改编成电视剧《金锁记》, 2005年国立国光剧团改编成京剧《金锁记》
《第一炉香》 《倾城之恋》:曾改编成电影《倾城之恋》、
舞台剧《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曾改编成电影《红玫瑰
白玫瑰》 《同学少年多不贱》
小说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
《秧歌》 《半生缘》:又名《十八春》,曾改编成
答:这句话表现出生命苦乐交织的真相,似乎也成为张
爱玲自己的生命写照。她意识到生命的美好,故比作 “华美的袍”,但由于高度敏锐的感觉能力以及过度强 烈的心理反应,使她与他人难以正常相处,也使她感受 到人世的烦恼和生活的艰辛,因而说“爬满了虱子”。
这段话既蕴含了生活中的美,也概括了生活中的丑, 看似悖谬,其实反映着生命的真实面目。对于每个人而 言,自己的生命必然有自己欣赏悦纳之处,但也有必须 克服或忍受的痛苦,既然这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所以 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接受这些艰辛和苦恼。
流言体
以前“流言”是引一句英文诗 Written on 原意 water(水上写的字),是说它不持久,而又希
望它像谣言传得一样快。 1945年初,张爱玲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 收录此前她所撰作的大部分随笔小品。谈论自己的食 衣住行、喜怒哀乐,本文《天才梦》可归为这一类。 以“流言”为名的散文,犹如写在水面之上,灵性, 流动,生命如水,却并不企望它能持久长垂,只希望 它能像“流言蜚语”一般,长了翅膀似的,传播开去, 飞进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美妙的心田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警句的深刻传神
散文中蓄意将技巧减到最低,在不经心处出现 如“诗眼”一般的警句。
张爱玲散文写作特色
(5)感官的交替置换
声音、颜色、气味、感官的交替置换,远超出 了一般“拟人”、“拟象”的高度。
(6)精细的用字遣词
文字令人目不暇给,往往在紧要关头冒出绝妙 的譬喻。
张爱玲散文写作特色
(7)鲜明自我个性
同学正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与独特性。
(课后统整)
13.你觉得创作主要依赖天才还是努力不懈? 答:文学艺术领域的创作的确少不了天生的才情,
所幸,没有创作的才气,还是能无碍于深入欣 赏。(请同学自行发挥)
结构表
结构表
从小被视为天才

起笔—点出“天才” 与“梦碎”
年龄渐长发现自己只有天才 的梦


三岁背诵唐诗
答:(1)由“遗老”可知是清末民初,改朝换代。 (2)由背诗词可知张爱玲出身于书香世家。
(第三段)
3.张爱玲八岁时写的小说《快乐村》,其内容有何 矛盾之处?
答:(1)快乐村人与世隔绝,为何又好战? (2)自耕自织能自给自足,何须向外去征伐?
(第七段)
4.张爱玲从自信的天才到察觉自己是生活中的 废物,其转折处为何?
其次是细腻敏锐。她以细腻的心理和敏锐的感觉 观察世俗、洞悉人生,并享受生活欢悦,写成这一篇 佳作。在用字遣词、描写手法等方面,也营造出细腻 敏锐的特色,那“文眼”一般的警句“生命是一袭华 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将种种小烦恼不断咬囓自己 的痛苦不安形象化,鲜明而生动。
(课后统整)
10.本文展现张爱玲的文字风格为何?请举例说明。 【问题讨论三】
答: 再来是笔随意到。张爱玲感性而细腻,絮絮叨叨
透显个人困顿不安的生命情调,也轻巧随意呈现出自 己享受生活艺术的人生写真,使全文显现“当下即是、 笔随意到”的风味。
(课后统整)
11.据你所知,其他天才是否亦有怪癖,或某些与 现实格格不入的特质?
答: 北宋米芾有洁癖。洗完手,嫌布巾脏,不肯擦干,
以两手互拍,到手干为止。他为女儿择婿,刚巧遇到 一个年轻人姓段,名拂,字去尘,米芾喜道:“既拂, 又去尘,真够干净,正好做我的女婿!”便冲着这名 字把女儿许配给他了。他曾得到一方宝砚,与朋友共 赏,朋友性急,吐了一口口水试墨,米芾一见宝砚被 玷污,说什么也不要这宝砚了。可见这位书法名家真 有洁癖。
(课后统整)
10.本文展现张爱玲的文字风格为何?请举例说明。 【问题讨论三】
答: 首先是参差对照。她谈及天才的欢悦和天才的痛
苦,同时勾勒出天才卓绝和平凡普通的张爱玲,但二 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以不均衡的关系参差对照。比 如她虽拥有早慧的天才,但那天才并不怎么逼人,天 才也有平凡俗气低能的一面,比如说自己是乖僻与愚 笨的废物,却又独特而懂得生活的欢娱。
• 散文题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透过对俗世的细腻观 察,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见解与美感。
张爱玲
• 着有小说集《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 与白玫瑰》等。
• 散文集《张看》、《流言》。 • 文学评论《红楼梦魇》。 • 今人将其作品编为《张爱玲全集》。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称誉
张爱玲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 要的作家”,她已成为现代文学 研究中的显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