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从小到大,妈妈抱过我们无数次,在妈妈的怀里,我们感到是那样的(温暖、安全)。
2.那你有没有抱过你的妈妈呢?抱自己的母亲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齐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认读:瘦小重担力大无穷翻山越岭难过愧疚突发奇想轻轻摇动(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3)文中“我”突发奇想想干什么呢?2.过渡:第一次抱母亲,是在什么地方?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我”又是什么感受?现在请打开书,认真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第一次抱母亲,我感到怎么样?(难过、愧疚,更多的则是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那么母亲呢?3.是啊,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我对母亲的情!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母亲对我的爱!现在,请你大声地、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课文。
4.学生再次深情朗读。
5.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老师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读课文。
(指名分小节读)【适时指导、提示一些语句注意点:" 赶紧" 读说的话速度快一些,表达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一种关爱之情。
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
"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 斤。
"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这样想才能读好。
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百)上背(b B)着妹妹”。
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
谁来读最感人的最后一段。
】四、品读课文。
1.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什么意思呢?读书,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的意思,读懂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这就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想象,用心去感受。
2.现在,请你尝试着用“心”去默读课文,也许是从文中的一个字,也许是从文中的一个词,也许是从文中的一句话、一段话,试试看,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感悟,试着把你自己的感受体会用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空白部分。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思考。
4.集体交流。
五、重点指导。
1.出示: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 斤。
”(1)你现在几斤?过几年,你就会长成一个壮实的小伙子。
再读读,“只有” 你读懂了什么?是啊,母亲实在太轻了,骨瘦如柴。
再读这句。
(2)这是意料之中还是大大出乎作者的意料?找找看,我们可以从哪儿读出来?2.出示:在我的记忆中,……让她来挑。
……那么重的担子。
(1)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是怎样的?看书P69图,记忆的闸门打开,母亲向我们走来。
看看画面,读读语段,品品词语,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2)力大无穷,哪里体会到的?试着用你的朗读来表示。
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赤脚穿着的布鞋也磨破了。
这高高的山岭需要母亲赤着脚一步一步地走,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3)这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坚强的、伟大的),让我们用心体会,把声音放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坚强的母亲。
(齐读)(4)母亲挑起的仅仅是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吗?“我得了重病,连续三天高烧不退……”“开春了,家家户户忙着插秧种田,而我们家只有母亲……”“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5)现在你理解了重担的含义吗?仅仅是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吗?(所有的家事、遇到的困难、生活的重担……)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家庭的重担,生活的重担。
所有的重担都是她一个人承受。
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同学们,母亲所挑的不仅仅只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6)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那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
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能把这段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
(齐读)3•母亲笑了笑:“……”(1)想到这些,我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愧疚了,护士听了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可是母亲却只是一一(2)同学们,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当中,你想到了什么?(3)母亲很谦虚,不宣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为了子女,自己付出再多都是无所谓的,母亲内心也觉得自己付出的可能跟别的母亲也是一样的。
(4)是呀,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
这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啊!(板书:深深慈母心)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
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5)出示诗句请学生完成:当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母爱是(耐心的教导);当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母爱是(细心的叮咛);当我们远行的时候,母爱是(声声的呜咽);当我们卧病在床的时候,母爱是(布满血丝的双眼);当我们____ 的时候,母爱是()。
六、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啊!难怪我要一一(指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爱,下节课,再让我们好好感受一下我对母亲的“情”,再次感受我与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板书:第一次抱母亲爱(用红笔)深深慈母心情(用红笔)拳拳赤子心?贴出来大家共赏!第一次抱母亲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1 个字只识不写。
3、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生字词。
一、揭题导思: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
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
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和表达的中心。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读读课文,检查一下昨晚的预习情况,看看通过预习,咱们同学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
检查的时候,我想这样,先请一位同学读。
其他同学带着这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抱母亲?抱母亲时作者有什么感受?)认真听读课文,划出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有关语句。
我可能会随时喊停换人读, 希望大家注意力要集中。
(师巡视听读情况,同时随机按小组读、四人小组读、同桌、男女生读等形式抽取部分学生检查读书情况。
)2、评价朗读,汇报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情况。
重点要强调一些字,句子的读法。
师:听得挺认真的,小评委的任务完成得不错。
不知道另外一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生答。
引导: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两个原因,(板书:换床单,报母恩。
)按先后来分,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请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换床单而抱母亲的?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想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1-3 4 —5)第二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生答。
(难过、愧疚)板书。
解释愧疚。
(“愧”是惭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
惭愧、不安,就是“愧疚”,)3、理解“翻山越岭”,越的写法。
仰(y d ng)面的读法。
“背(b e i )上背(b e i )着妹妹”。
三、布置作业。
多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第二课时一、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词、句来感悟母爱的伟大,做儿子的愧疚,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三、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满文军《懂你》mtv。
一、引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生字词。
投影出示:瘦小重担翻山越岭守护愧疚突发奇想责怪动情不忍离去过渡:师: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的消息,都从各地赶回来,轮流去病床前守护。
因为,我们兄弟姐妹知道一向坚强的母亲这次能乖乖地听话住院,一定病得不轻。
那天,轮到我守在母亲的床前,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
发生了什么?二、品析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
指名读。
2、指导朗读,体会病重的母亲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见母亲正费劲地转身,做儿子的赶紧说(生):“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 母亲坚持要自己转身下床,但她每做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吃力,做儿子的着急了,赶紧说(生齐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3、师:我的左手托住了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生读)“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为什么会摔倒?(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师:护士怎么说的?“责怪”换成“责备”行不行?(不符合身份)。
师:对,我们遣词造句一定要准确。
4、母亲又是怎么说的?谁来读?怎么才能读好。
(母亲病的不轻,身体虚弱,弱弱的声音。
)母亲多重?你明白了什么?(母亲很瘦小。
)师: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母亲竟然这么轻,作者心里很难过”,如果把“竟然”去掉,也可以表达出母亲很轻啊!为什么要用“竟然”这个词语呢?(“我”的意外之情,出乎意料)6、师:我想到过母亲这么轻吗?(没有)因为——我们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为什么会这样以为呢?师:大家不要忙着举手,好好读一读第二小节再回答。
指名读。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翻山越岭”师:什么意思?师:"翻山越岭",母亲是怎样翻山越岭的?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一一,背上一一,肩上一一师引读:是呀,在狂风暴雨中,母亲总是手里一一,背上一一,肩上一一在烈日炎炎、骄阳似火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一一,肩上一一在大雪纷飞、冰天雪地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一一,肩上一一(2)“重担”同学们,会读书的人能看到字面背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