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教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新教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东汉晚期,监察区“州
”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
政权,还有领兵权,这
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
➢
汉代十三州示意图
枝强的局面。
州——郡——县
3、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 期,地方行政制度 也主要是州、郡、 县三级制。
➢ 南北朝时期地方制度示意图
4、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在唐后期,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 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 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来五代十国是藩 镇割据的延续。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
始产生;
角度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地方单位 邦国
郡县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在职时间 终身
任期
经济来源 采邑
俸禄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高度集权 没有
实现
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朝: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 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 力。
“安史之乱”后 ,唐代宗实行节 度使制度,地方 节度使掌握政权 、兵权、财权大 权,割据一方。
强中央集权;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试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官员产生方式 标准
与中央的关系
影响
分封制 世袭,有封地
血缘基础 有较强的独立性
易形成割据势力
郡县制
皇帝任命,无封地
地域基础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的统一,标志着官僚
——《明清简史》
此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嘉靖以后,朝位 班次,据列六部之上。”……特别是到张居正时,“部权 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 ——《明清史概论》
明代内阁地位演变示意图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明朝时期的中 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6、清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 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 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最高武官, 掌军事
府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九卿之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3.地方建立郡县制
监察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郡守县(最制高特长官点):郡丞(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 ①郡县长官由皇帝直县接任免; 县②令中(央最高对长地官)方垂县丞直(管行政理、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2、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体制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 畿地区 (2)外服:王畿四周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 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 务的官吏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
(1)分封制
封
建
侯等
管辖国邑 诸侯
伯级 子分
管辖食邑 ﹝卿﹞大夫 男 封
服务,食禄
士
制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庶民
评价: 积极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
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 强。(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③确立了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 ④经济:开发了边远地区的经济 ⑤播了周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 各诸侯国相对独立,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为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①目的:巩固周
亲
朝的统治
戚 ,
②分封的对象:
以 藩
同姓:亲族
屏 周
异姓:功臣、姻亲
、先代贵族
③内容:授土授民;层层分封;
周天子
诸侯
分
国都
土地
人民
封
的
诸侯
方
诸侯
土地
人民
土地
人民
卿大夫
法
士
天子把土地连同土地上 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 立国家。诸侯等可以如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公
贵 族
法炮制。
天子
➢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 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 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材料二: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思考:从材料和图片看,西汉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郡国 并行 制
2、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 睡虎地秦墓竹简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三、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演变
秦始皇像
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本质是 君主专 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三公
中
(国御副史家丞大重相夫)大事务“由百丞官公相之卿首进”行廷太议尉,最后
央 政
律令 图籍
由监察皇百帝官裁断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监察(御)史
监察
乡
三老(教化)
啬夫/有秩 (听讼、赋税)
游徼(贼盗)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 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禅让制到世袭制
禹死后,约公元前2070年,其子启与其支持者杀死益,启 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政权性质: 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 接统治。
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5、明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 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 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 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 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 典(重刑)。”
史论突破
西周宗法制 度示意图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西周分封和等 级制度示意图
难点突破
天 子 天 子
天 子
天
始子祖
平民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 分封制互为表 里。宗法制是 分封制的基础 ,也是分封制 的原则,分封 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制度上的 体现。▼
4、先秦政治制度特征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钱穆《国史新论》
凡军国大事 ,必由中书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复奏
②① 事相既效吏部权互 率一相 ;分牵为户 部制三又,互避为礼部免补权充臣,独分兵部揽工大明权确刑 部,,有提利高于了工 部加办 强选皇拔官权员。 户籍赋税 祭祀教育 军事警备 审判刑罚 土木工程
政事堂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北宋 形成二府三司制。
元朝 一省制
明朝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 清朝 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 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 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
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 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 落
2.主要 内容: (1)皇帝制度 ①地位: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②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
(2)宗法制
目的: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三)西周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核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