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女教师的中音史复习资料,大眼姐姐呕心吐血忙了5个小时总结的废话一下,在你们狂喜之下盗走我的革命果实之前,你们除了要请我吃饭以及请我吃饭以及默念大眼姐姐最靠谱之外,还是自己再看看书和别的资料,这是我自己一个人翻阅了书,查了网页以及别的系的不靠谱资料之后一个字一个字打起来的,历时5个小时,除了口歪眼斜手脚抽搐就差口吐白沫以外,我还非常的非常的饿。
大家凑合看看吧,有不全或者不对的地方请你们自己纠正,因为我真的太累太累了。
人名篇:肖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字雪朋,号思鹤。
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
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
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
前后达十八年。
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192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等学术论著,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
1 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
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著有《新诗歌集>.在谱曲方面按照他择定的“中国化”的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采用和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调。
首先是吸收和融化他所熟稔的中国传统曲调,例如《听雨》.依声调谱曲,即处理歌词“字音跟越调”的关系。
他又按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有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更高要求。
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经验,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刘大白词。
他还未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和社会教育等,写过不少与艺术歌曲不同的更为通俗的作品。
青主:廖尚果(1893--1959),即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广东惠阳县府城人(今惠城区桥西),曾用笔名黎青主,别署黎青、廖尚果L.T.等。
1893年6月10日生于广东惠州,1 959年逝世于上海。
辛亥革命前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学生。
武昌起义时他曾参加进攻潮州府的武装行动。
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以功臣资格受广东政府派遣留学德国,遭袁世凯北洋政府阻难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同时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
《大江东去》《清歌集》《我住长江头》李之仪词。
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不容忽视的影响,是他于1930年接连出版的两本音乐美学的专著《乐活》《音乐通论》。
他的大部分音乐论著,都着重介绍西欧(德国)19世纪以来的哲学家文学艺术家的观点,本身发明创建不多。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华彦均(1893-1950),人称“瞎子阿炳”,江苏无锡人,自幼随其父雷尊道士华清和学习各种乐器。
华清和死后,他经常同民间吹鼓手交往,并参加他们的吹奏活动。
后因道产变卖殆尽,沦为街头流浪艺人,依靠演奏为生。
在二胡、琵琶的创作、演奏上有相当大的造诣;琵琶技艺尤为高超;解放初期被发现于无锡街头,经录音留下二胡曲三首:《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三首《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华彦均病逝于1950年。
贺绿汀(hè lù tīng、1903—1999),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揩等,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
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二十岁时,他走进长沙艺术专修学校,攻读绘画与音乐,两年后留校任音乐教员。
1931年,贺绿汀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三年后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
这年,他进入电影界,先后为电影《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二十多部影剧配乐,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
是中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
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
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
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
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
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一种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身的新的儿童音乐题材都是以儿童生活和眼中的世界为表现题材。
以孩子气歌谣体的白话歌词,采用民间风味的音乐素材谱成口语化的富于表情和动作的优美歌调。
代表作《好朋友来了》,《小小画家》被视为中国“新歌剧”雏形。
创办主编了《小朋友》周刊。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他的作品,大多是他在社会生活和事业奋斗过程中感受到的顺逆悲欢的舒怀制作二胡曲《病中吟》《悲歌》。
《月夜》《良宵》则书法在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处于顺境平静中所感受到的愉快心情。
他的作品富于民族特色,善于发挥二胡琵琶等乐器的特长。
贡献:大胆的吸收和借用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或演奏技巧,做的自然巧妙又不损害而是增强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把民间乐器引入我国新兴的专业音乐教育。
改良了民族乐器。
刘天华极其国乐改进社的活动,是五四新文化潮流中高擎国乐旗帜所奏出的第一声对以后的民族音乐有深远影响。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
中国音乐家。
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
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聂耳从事音乐创作只有三年不到的时间,作品也仅有39首,但他短暂的一生中不断接受时代进步的潮流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始终不渝的进行革命理论与文艺的学习并投身于实际斗争。
聂耳从但是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谱写出一系列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强意志和工农群众在压迫下反抗的歌曲作品。
在《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唱出了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拯救民族危亡的响亮呼声,塑造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的英雄形象。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贡献:开创了表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
1928年考入国立音专后卷入学潮赴法留学。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九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演唱方式和表演形式构成鲜明对比。
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史诗性大合唱。
马思聪: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汉族,广东海丰人。
12岁考入法国南锡音乐学院学小提琴与钢琴。
写了艺术歌曲《古词七首》,小提琴曲《思乡曲》。
抗战爆发后所做《永生》等20瘦爱国歌曲后又《民主大合唱》等群众化大合唱去向人民群众和新音乐运动做出宝贵贡献。
谭小麟(1911一1948)作曲家、琵琶演奏家。
原籍广东开平,生于上海。
自幼酷爱中国传统音乐,并学习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
谭小麟的作品大都具有很强的室乐性,努力摆脱欧洲传统音乐技法的束缚,而运用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作曲技术,并使之舆清新的中国民族风格相给合。
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的清秀隽永的气韵。
代表作《湖上春光》。
丁善德:江苏昆山人。
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总院(后改为国立音专)钢琴系,受教于俄籍钢琴教授查哈罗夫,并师从朱荇青、黄自攻习琵琶、和声、配器。
抗战以后,筹办上海音乐馆,并亲自主持该馆工作,从事音乐教育活动。
1947年赴法国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指导教师为布朗热教授及渥朋教授。
1949年回国后,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历任副院长兼作曲系主任。
主要作品有大型器乐曲《长征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合》,大合唱《黄浦江颂》等。
其中《长征交响曲》是我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
陈歌辛,原名陈昌寿,出生于江苏南汇(今上海南汇),著名作曲家,人称“歌仙”。
陈歌辛毕业于格致中学,曾短暂跟随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声乐、钢琴、作曲、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