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上)考试复习重点1.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村“骨笛”。

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重要职能:音乐教育。

“乐”的内容包括:乐德(最重要),乐语,乐舞目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达到“礼乐治国”。

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音乐表演职能。

3.伯牙杰出的古琴演奏家。

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

4、《楚辞》南方民歌大多数记载在《楚辞》中。

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

收录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卜居》《渔夫》《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工整理而成。

有浓重的巫风色彩及浪漫色彩。

《九章》反映了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

表达了他爱国的情怀。

结尾采用了“乱”的手法,结构有长有短。

“乱”是先秦时期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

一般用于音乐结尾的地方,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

5.老子的音乐思想题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提倡“无知无欲”,反对一切欲望。

他认为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正是有声之乐的本源。

是一种虚无主义音乐观。

6.《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特点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合歌或相和大曲,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该曲描写的是格杀场面,由“正声”和“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而成的大曲。

规模宏大,分为六个部分。

嵇康以擅弹此曲著称。

7.《胡笳十八拍》蔡文姬拍:表示乐曲段落全曲共十八段,音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表现了蔡文姬远嫁匈奴,思念故土,以后又惜别幼子的痛苦心情。

8.《梅花三弄》东晋恒伊演奏过的笛曲。

因同样的曲调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弄”是古代音乐中一种曲式手法。

乐曲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以及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9.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留存的文字谱。

10.《碣石调幽兰》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唯一存留的文字谱。

为唐人手抄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南朝梁丘明所传。

从该琴谱可以看出,当时的古琴不仅具备了七弦十三徵的形制,且记谱法也是相当精细。

乐曲共分四段,分两组。

应用加花变奏等手法做多次反复,乐曲表现了空谷幽兰与世无争的品质。

11.汉代鼓吹乐种类:分为鼓吹和横吹。

鼓吹:1.黄门鼓吹。

是天子宴飨群臣时在殿廷上所举之乐,共有十三曲。

2.骑吹。

3.短箫铙歌。

横吹:以“鼓”“角”为主。

马上所奏的“军中之乐”。

12.六代乐舞是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黄帝《云门大卷》。

唐尧《咸池》。

虞舜《箫韶》。

夏禹《大夏》。

商汤《大濩》。

周朝《大武》。

13.元代的乐器弹弦乐器:火不思(专演奏西域音乐)三弦打击乐器:云锣键盘乐器:兴隆笙(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14.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

全书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二者之间八个回合的回答辩难,提出“声无哀乐”的主要观点。

从其立论方法来看,带有诡辩因素。

嵇康认为:1.“和声无象”“音声无常”;2.“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3.“声音以平和为体”;4.“躁静者,声之功也”。

总之,嵇康认为:“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

《声无哀乐论》的历史意义:○1司马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音乐用作宣扬名教、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声无哀乐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反传统的现实意义。

○2《》注重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美感,娱乐及养生的作用,更多地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及纯音乐加以研究。

从此古代音乐美学不再局限于对音乐社会功能的探讨,而是开始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及音乐表演美学领域。

○3在道家音乐思想中,《》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4《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则具有自律论色彩。

15.清商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

不仅包括前代的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南北皆有。

16.李延年第一位保留名字的音乐家。

曾作“十九章”用于郊庙祭祀,改变了“郊祠而无乐”的现象。

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胡曲《摩诃兜勒》改编为“新声二十八解”,用作军乐。

成为当时横吹曲的代表。

17.浙派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其操琴风格属于吴越系统,指法圆润,节奏紧凑。

创始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琴家郭沔,他用自己高超的艺术造诣、对琴乐的独特体会和对国家危亡的急切关注,创作了《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传世金曲,也为浙派琴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潇湘水云》是浙派代表作之一。

18.郭沔南宋著名琴家。

他收集整理了北宋宫廷古谱和民间传谱,并进行演奏传授,又自创新曲,其代表作有《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等。

19.《神奇秘谱》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

明代朱权编辑。

分上中下三卷,收琴曲63首。

《神奇秘谱》是研究古代琴曲的重要谱集。

20.减字谱(今仍在使用)古琴专用字谱。

唐代曹柔首创它是由原来的文字谱简代、缩写形成。

节奏记录不准确,但音准确。

20.曾侯乙墓编钟在湖北随县擂鼓敦发现。

1978年开始发掘。

编钟共65件。

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编钟每种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正鼓音与侧鼓音构成大小三度的音程关系。

编钟音域宽广,达五个八度又一音。

中心音域十二律完备,半音阶基本齐全。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乐器反映了:○1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

○2其卓越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3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21.八音周代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八音分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志着我国古代乐器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2.乱弹:从康熙到道光100多年间,各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称“乱弹”时期。

“花雅之争”指乱弹和昆曲的对立。

主要声腔:梆子腔(又称秦腔)梆子腔开创了板腔体,皮黄腔(西皮和二黄腔结合的产物)23.南戏: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

为了区别于北方的杂剧而被称为南戏。

留存的剧本可证明其已是成熟的戏曲形式,故被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阶段形成了称之为南曲的曲牌体声腔音乐和歌舞,念白,插科打诨等相结合的戏曲形式。

第二阶段,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新的创造。

南戏音乐的自身特点:○1在曲牌体唱腔上,采用五声音阶的南曲为主,风格细腻委婉。

○2在宫调使用上,没有可以规定,一套曲子可以有两三个宫调,既有相对的规范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3在演唱形式上,没有一个人主唱的约束。

○4在曲调应用上,采用朴素的戏剧性手法,生旦等正剧人物多用典雅凝重的曲牌。

净丑等喜剧人物多用轻松诙谐的民歌。

○5在创腔方法上,创造“南北合套”的形式,以求得套曲曲牌连接的多样变化。

24 .周代的音乐教育西周,统治阶级为配合礼乐制度的推行,学校教育变得更为完善。

建立了所谓的小学与大学。

主要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又以礼、乐、射、御为主。

音乐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女。

)“乐”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国子们学习的年限大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在这个体系中,“礼”、“乐”的比例是很重要的。

国子们学习礼、乐的目的是要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25.荀勖东晋时期人。

他的“管口校正法”是律学史上的一大贡献。

在计算管乐器不同的音高所对应的管的长度时,必须把气柱的长度与管长之间的差数考虑在内,这个差数就是管口校正的数据。

26.笛律是管律的一种,在不设钟磐的场合奏乐时,用这种特制的笛为弦乐器和歌唱确定调高。

笛律有严格的律数,以荀勖的笛律最具代表。

荀勖笛律所用的律笛形状如同现在直吹的箫,全套十二支,应十二律,分别以十二律命名。

每支笛可以奏“三宫二十一变”即三种调式的二十一个音。

27.乐记他律论音乐美学专著的代表。

儒家音乐理论专著。

探讨了音乐的本源问题、特征问题,及音乐与教育及政治的关系的问题。

28.唐代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舞蹈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它是由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曲。

在段落可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小乐段,长度因曲而长短不等。

在伴奏乐器方面,是一个有弦有管有打击乐器的大型乐队。

琵琶非常重要。

在舞蹈动作上,有“健舞”和“软舞”之别。

前者动作快速,后者柔婉抒情。

29.唐代宫廷燕乐的影响燕乐是俗乐的宫廷化,俗乐是燕乐的民间基础。

燕乐中包括各种音乐。

其中的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曲和法曲比较有影响地位。

燕乐中所使用的乐器,来自各方,有汉族,少数民族,外来乐器。

通过隋唐时期的乐工们的改造,变成中国燕乐中所使用的乐器。

体现了中外音乐融合。

30.诸宫调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

由孔三传所创。

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不同。

曲调来源于唐宋大曲,曲子,和市民音乐中的各种乐曲。

表演形式为一人讲唱到底,同时自击锣鼓,另有拍板和笛伴奏。

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31.明清时期的戏曲声腔及剧种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使昆山腔成为“出乎三腔之上”的大剧种。

改革后的昆山腔:1节奏放慢一倍 2“转音若丝”的唱腔风格3强调咬音吐字4伴奏方面,将索,箫管,板鼓结合在一起,各种乐器相互配合形成完整伴奏乐队。

剧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32.远古时期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可分为三类:天然材料(骨哨,骨笛),陶制(陶铃,埙),铜制(铜铃,铜鼓)33.法曲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

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

34.唱赚宋代最高水准的艺术歌曲之一,开创了曲牌体的先河,特点:以“缠令”“缠达”的曲式结构,将各类曲牌组合成套曲进行演唱。

35.汉魏时期的乐器出现了抱弹类乐器“琵琶”。

圆形音箱(后世称阮)、梨形音箱,曲项、直项,四弦、五弦等多种形制的琵琶。

辽阳棒台东汉晚墓壁画中梨形音箱的直项琵琶,斜抱弹奏;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奏乐图中梨形音箱的直项琵琶,横抱弹奏36.朱载堉明代人。

著有《乐律全书》等。

第一个提出了十二平均率《》记载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彻底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不仅在我国乐律学研究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在国际同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首次明确区分律学,乐学,舞学为三门独立的学科。

37.俗字谱采用工尺谱字的草体形式作为基本记谱记号,其读音按相应的工尺谱字发声,并以“俗乐使用的字谱”之义得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