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一、引言:“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在媒体上也能不断看到关于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报道,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毕业即是失业的说法。
与此同时,“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在今年年初,我们发现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许多企业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搭建临时招工摊位,招录将要离开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同时抢先招收外来的务工人员。
事实上,企业选择在汽车站或火车站进行招聘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是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站。
企业必须在这里抢先招录到自己需要的员工。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用工荒的出现。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
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这就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是矛盾的却又有其合理性的问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用工荒表明企业招不到人或者难招到适合岗位等人;而就业难表明劳动者难找到工作岗位,是人等岗位。
简单地说,也就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人还找不到工作。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二、当前现状(一)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
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二)“用工荒”现象用工荒指用工短缺现象。
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
用工荒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企业却招不到人。
它暴露了中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无论是坊间还是媒体,对各企业招工难一直用一个“荒”字来形容。
实际上,用工荒彰显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观念的变化,也证明在中国“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2009年开始中国内陆地区纷纷呈现出“用工荒”的苗头,连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也未能“幸免”,仅在重庆,就有百余个工业园出现“用工荒”。
2009年7月份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用工短缺。
7月份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总需求人数60.3万人,而同期的求职总人数却只有35.4万人,用工缺口达到25万人。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显示,到7月底,江苏省新增就业人数66.5万人,月均增长9.5万人,尤其7月份单月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3万人,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7月份上海实际净增就业人数约3.9万人,比6月份的1.8万人增长了一倍多。
按照国内企业招聘习惯,很多知名企业往往选择在每年的2-4月份进行年度大规模招聘。
每年春节过后,都是服务行业最先开始招聘,特别是酒店、餐饮、娱乐行业用工需求最旺,不过却都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2013年全国31个省区的一份调查显示,51.7%的受访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工作。
84.4%的企业忧虑年后人员流动问题。
其中35.1%的企业表示,有员工提出春节后将不再返回企业上班,人数还不少;49.3%的企业也遇到同样的情况,但人数不多;只有15.6%的企业没有收到员工这样的申请。
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的原因依次为:工资太低、工作发展没前景、想换行、工作枯燥、和老板同事相处不和睦等。
对此,专家认为,“用工荒”折射出制度短缺。
新生代基层打工者特别注重公平公正的环境、自我价值的实现、未来发展的空间以及下一代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很多企业并未给基层打工者创造适合全面发展的环境,使得打工者看不到长远发展的希望。
三、原因分析(一)国家:1.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新生代公民权利意识苏醒,无论是第二代农民工,还是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不愿低薪、不愿工作环境差,不愿当廉价劳动力。
这种维权意识的苏醒和增强并没有错,但却和我国目前依然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形成冲突和矛盾。
造成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和企业待遇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不健康的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情况是:以加工为特色的第二产业发达,而以服务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仍很不健全。
传统的第二产业的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已经难以提供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农民工体面的工作环境和有良好生活保障的待遇;与此相对,第三产业除了旅店、餐饮、商业,也包括教育、政府、金融、保险,毫无疑问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都比较高。
传统的第二产业正失去吸引力,而我国当前的第三产业又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劳动力,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是造成“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深层原因。
而且,由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单纯地提高企业待遇以希望解决“用工荒”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由于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层。
这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廉价劳动力。
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加工它的中国企业只得到了0.35美元;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中国企业只得到了5美元。
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对于中小企业,把农民工的工资从800提到1000可能还可以承受,提高到1500可能就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是有限的。
2.社会薪酬体系的不科学,工种间社会地位的不合理目前我国社会工种薪酬体系并不完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高薪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更加优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虽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经济财富、推动社会发展,但是他们的工资待遇迟迟不能提高,工作环境也十分恶劣。
同时,他们也未获得而社会应给予其的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比较低。
部分毕业生自恃学历较优,歧视这类劳动者,不愿从事这类工作,从而造成了矛盾的出现。
3.对内搞不活,内需难增长,工作岗位也难增长提高国内消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
我们的收入增长非常慢,老百姓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还在下降,再谈增加消费有点天方夜谭。
另一方面,保障体系不健全“房子、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压在老百姓的肩上,人们不敢花钱内需难拉动。
(二)企业:1.企业待遇、福利保障太低由于市场高速发展,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厂房租金,同时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这就压低了员工的涨薪空间。
而由于经济泡沫的出现,物价不断攀升,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恶劣上涨,劳动者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支出也要大大增加,如果劳动者工资待遇的上涨跟不上企业工资的上涨幅度,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甚至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
目前,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不断扩大生产,他们要求更多的劳动者参加生产,这就使劳动者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此时,如果企业仍然保持着低工资、低福利得话,那么企业必然招不到员工。
2.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与市场所提供的在类型和级别上不相符用工荒现象出现前企业需要的劳动者大多数是进行流水线制造,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者即可胜任,但是现在企业大多处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劳动者来满足企业发展技术改造的内在要求。
但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毕业生又因为觉得这些工作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而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工作。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部分企业找不到员工,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3.原料和用工成本关系高耗能企业逐渐向内陆转移一方面内地城市发展起来了,缺工已不仅是珠三角、长三角,而是全国性的问题,现在连安徽这样以前的劳务输出地也都发展起来,开始出现缺工现象。
另一方面企业仍然是以高耗能企业为主,因为原料和用工成本的关系,工厂不得不向内陆转移。
4.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间恶性竞争外贸订单的价格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亏本接单”的现象又重新抬头,在原材料成本价格不断上升的局面下,企业外贸订单的利润水平亮起“红灯”。
更糟糕的是,低价竞争正在损害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形象。
(三)就业者:就业观念落后甚至错误有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清醒的认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他们太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以自己多年的学习一定能够胜任看起来比较舒服的工作。
殊不知,一些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尤其是学生在学校只顾埋头学习,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而企业却希望新招人员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的业务,并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
这也就是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招收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
四、举措(一)国家: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上所述,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在于产业优化。
产业优化主要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提供的平均工资更高、工作环境也更好,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其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是改变当前第二产业处在产业链下游的位置,实现产业升级。
这一点不是意味着放弃原有的产业,而是实现其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上游方向发展。
实现产业升级的方式多种多样,推广自主品牌、做强做大是一条路子。
当然,产业优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2.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社会薪酬体系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抑制物价上涨,尤其是房价。
同时要努力缩小百姓贫富差距,让已经先富起来的带动未富的,提高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让劳动者真正的安居乐业。
3.提倡人文主义,增加劳动者保障现在中国的一些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压榨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赢利行为,拖欠农民工工资、节假日工作无加班费,无视农民工权益,使普通农民工生活难以保障,难在大城市找到容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