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摘要] 随着实体经济的阶段性回暖,企业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同时就业难也客观存在,不少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从逻辑上讲,用工荒与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但只要用工单位提高待遇,求职者放下架子,不挑肥拣瘦,这一矛盾就会彻底解决。
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用工荒的原因,然后从就业观念、家长的引导、求职者的素质与技能3个方面分析了产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从求职者个人、企业、国家3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用工荒;就业难;成因;对策
1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 用工荒的成因
一是分配机制不合理。
垄断行业待遇优厚,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收入稳定,工作压力小且工作环境优越,这一点从每年的“国考”热中可见一斑。
而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及民营企业,不但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而且随时有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的风险。
表面上说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可仔细审视一下不同的待遇、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社会地位后,就会发现人们不愿到企业就业的原因。
二是有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水平往往偏高,而求职人员大部分是普通人员,在技术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是近些年国家对内地的扶持力度加大,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农民工从中得到实惠,因此更愿意留在家乡工作而不愿到处奔波。
四是随着经济的阶段性回暖,企业的订单增加,因此需要的工人增多,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
1.2 就业难的成因
一是就业观念难转变。
不少高等院校毕业生人生定位不准确,就业思路不清晰,求职时特别迷茫。
挑选职业时拈轻怕重、好逸恶劳,进公务员队伍或考个事业编就为找个“金饭碗”,图个好名声。
其实个别民企效益很好,待遇也很高,但众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花掉父母无数钱,如果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工作会很不甘心。
二是家长的不合理引导。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当父母领着孩子走在田间地头或城市的马路上,看到环卫工人、劳务人员及正在田间耕种的农民时,就拿他们当“活教材”、“开现场会”,来一个“现身说法”,不约而同地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干这个”,“你看人家某某某从小爱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这种落后的就业理念在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
而日本人的就业理念就很淡泊。
日本一家调查公司对全日本一年级小学生的理想进行调查后发现:女生将来最理想的职业首选是糕点师,其次是演员和花店员工;男生最想从事的职业依次是运动员、警察、司机。
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注重实际和因材施教,善于征求孩子的意见,绝不好高骛远。
对其来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其特长,培养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避免了终生总是与别人攀比而挤“独木桥”。
三是
求职人员的素质与技能偏低。
虽然每年各地的招聘会上人潮涌动,其中也不乏大学生,但真正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大部分还是水平一般的人,这与一些企业的需求相去甚远。
2 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对策
2.1 从求职者层面
一是要转变就业观念。
求职者特别是一些高学历求职者要勇于放下架子,敢当小学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要抱有这样的心态,相信就业难的现状就会迎刃而解。
二是家长要正确引导。
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应正确引导他们并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其特长,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择业观,培养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便日后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实惠工作而不只图个好名声。
三是求职者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二者缺一不可,这就需要个人、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个人要学好知识,更要用好知识;学校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社会要帮助暂时不能就业的人员,通过培训使其尽快找到工作。
四是求职者可选择自主创业,利用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2.2 从企业层面
一是要留住人才。
企业要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就必须留住人才。
只有把人才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留住,才不至于出现大量员工跳槽,也就无需接二连三地招工。
留人须先“留心”,除了提高员工待遇外,还要关爱员工、“收买”员工,因为技术工人中外地人居多,他们身心相对孤独,所以要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到企业重视他们,依赖他们。
二是要改造人才。
与其说招工难,还不如“就地取材”,对现有员工进行“充电”,可送他们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造,或组织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门实用技术以武装自己的头脑。
这就需要企业的资金支持,有投入才有回报。
2.3 从国家层面
一是要改革不合时宜的制度。
减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尽量平衡行业、企业间的福利待遇,消除求职者的后顾之忧。
二是要真正提高选人用人方面的透明度,用合理的用人机制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去引导人们转变择业观念。
三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据人社部最近发布的“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 221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占29.5%,第三产业占35.7%。
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最能吸纳就业并有很大发展空间。
因此,国家要运用金融、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为第三产业提供贴息贷款、税收减免、技改资金支持等,为其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最终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创造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商秀春.用工荒与就业难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4).
[2]武正华,陈岱云.用工荒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