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摘要]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
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消费需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因此扩消费,把经济增さ闹饕У愦由煊蜃频较研枨罅煊蚴且院罄梅⒄沟墓丶?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
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
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
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
(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减少储蓄。
反之,利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
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需,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
但是利率调节作用,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其作用方式、作用力度和传导机制是迥然不同的。
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往往较低,中央银行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存款名义利率,对于提高居民储蓄倾向、保持储蓄稳定增长、抑制消费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在调节通货紧缩时,调低利率只能是劝导性的,人们储蓄收益减少,并不足以产生强制的作用,还得看其他因素。
我国前六次利率大幅度下调,从效果来看,并未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预期的刺激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居民消费增长幅度加速下滑的势头,减轻了国有企业的利息负担。
相反,降息却可能使人们进一步对前景看淡,越发要把钱存入银行来买一个安全。
由此可见,利率杠杆是有缺陷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
三、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关系,是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首先,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投资需求增长的制约,要以投资需求的相应增长为保证。
其次,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围得到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其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
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续。
当前,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就是其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具体表现在:一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较慢。
2000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
二是投资率在较高水平上继续升高,而消费率则在较低水平上徘徊。
1998 年以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上,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投资与消费之间关系失衡,会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
实践与经验表明,实现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协调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有效途径与努力方向。
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是最终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方向。
主要表现在:(1)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生产对象并创造生产动力,从而把新的生产需求生产了出来。
较高的消费需求可以刺激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2)消费需求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水平、规模和速度。
(3)消费需求的结构决定经济增长的结构,合理的消费需求结构为全面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创造了条件,也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均衡消费需求问题,消费需求决定着供给,消费需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点,消费需求的层次越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经济增长方式在消费需求的影响下得以向前发展。
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转贴:【编者按】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在政府各部门和企业界的支持下,依托国家统计局丰富的信息资源,每年向社会发布中国主要消费品市场调查的相关信息,并举办全国主导品牌企业高级论坛,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期刊登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任兴洲女士在论坛上的精彩演讲。
【摘要题】行业透视·权威观察【正文】一、总体小康下面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分析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1090美元),表明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总体小康的阶段。
建国后,我国长时期处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到1996年人均gdp达到650美元,到2003年,用了6年左右的时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
如果按世界银行的口径推算,以1990年美元价格来计算的购买力平价指数来衡量,中国的人均gdp在2000年已经超过了2719美元的水平,就是说,我们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实际上人均gdp高于按照当年的汇率计算的1090美元的水平。
在我国,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人均gdp也表现出明显差异。
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个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区域里面,人均gdp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些地区人口覆盖大约在2亿以上。
当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情况下,我国仍然有些地区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仍然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
但总体上看,在我国进入总体小康的水平下,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它可能实现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从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发展经验上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阶段对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整个的居民收入和消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消费结构开始明显升级。
从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变化看,它反映居民家庭食品消费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消费水平进而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欠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是比较高的,有的国家达到了60%;而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一般比较低,有的降到了25%—30%左右。
建国以后,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长时期处于50%多,有的年份接近于60%。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到2003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为37.1%,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45.6%。
这种变化表明,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食品的比重越来越少,有更多的支出用于人的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
在总体进入小康和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汽车、住房消费成为热点和新经济增长点汽车和住房是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标志性的商品,实际上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在其他国家也一样,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汽车和住房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产品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从汽车消费看,从各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的时候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因此,汽车消费出现较快增长。
2002—2003年出现了“井喷式”的消费现象。
开始热销地区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比较高和消费观念比较新的、、等地区,近两年来开始向省会城市和其他大中城市蔓延。
汽车消费量也开始快速增长。
去年5月份以后全国的汽车消费开始出现冷的情况,实际有很多原因,这个现象和入世、关税下调和汽车大幅度降价以及居民的购买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总体来看,城市居民的汽车消费已经进入逐步加快的时期。
再看住房,从住房需求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能力购买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
200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已经达到了32247万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了近10倍,增长是非常快的。
当然,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只是中国,很多国家居民住房问题的政策性都是非常强的。
我国目前也在集中研究房地产的投资、消费、房地产的金融和税收等问题。
从未来的发展看,城市化和人均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房屋的自然折旧还将带来对住房的巨大市场需求。
中国确实已经进入到住房的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时期。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住房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
1998—2003年,我国城市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到2003年已达到40.5%。
在“十一五”期间,专家预计城市化率仍将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
毫无疑问,城市化率的发展直接带动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大量的人口要进入到城市,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也要改善,还有大量的房屋自然折旧。
从这些情况考虑,未来住房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大的。
房地产业也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汽车、住房在许多国家都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为这些行业具有明显特点:一是有可持续的市场需求。
无论是汽车还是住房增长的速度都非常快,因为有持续的需求在支撑着它们的发展。
二是产业链条长,因此产业的带动性很强。
以汽车产业为例,仅从汽车服务环节来看,有加油、美容、洗车、保养、汽车金融等一系列的服务项目。
围绕着汽车进入家庭,相关服务行业仍将持续发展。
从生产零部件、整车生产到售后服务一直到居民长期消费过程中伴随的终身服务,等等。
所以,产业链条是非常长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性也是很强的。
三是这些产业都与新材料、新技术和技术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这些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必然的。
四是这些产业能够带动大量的社会就业,仅仅为汽车消费提供服务的,就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就业群体。
五是这些产业发展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些特点决定了汽车、住房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
2.通信、信息消费进一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从“九五”后期开始,通信、信息消费成为我国居民新的消费热点,产销均呈现快速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