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牧草混播理论

第五讲 牧草混播理论

第五讲 牧草混播理论
牧草混播原理 混播草地优越性 混播牧草选择原则 混播技术 混播草地利用

一、混播原理
1.牧草形态互补原理 2.牧草生长发育特性:草地利用期间产量稳 定与使用寿命 3.营养互补原理 4.草地生态学原理:适应性、种群数量互补 性
二、混播草地优越性

混播草地的优越性 (1)有利于草地产草量高且稳定 (2)能提高牧草粗蛋白含量,提高草品质 (3)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养分 (4)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5)充分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优势 (6)对放牧家畜有利

四、混播技术
混播成员比例确定 播种量计算公式:K=HT/X 播种方法





播种前土壤处理 坪床处理:牧草种子细小,精细的坪床处理有利 于播种质量提高,减少田间管理成本。 播种原则:种子处理;按种子大小适当分开分批 播种有利于播种质量 播种方法:同行条播、交叉播种、间行条播、分 批撒播、飞机播种。保护播种与保护作物。
图4-1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数学模型的图形
三、混播牧草选择原则
1.混播草种选择原则:适合于当地自然条
件的牧草种或品种;以不同利用方式确定 混播成员比例;正确的播种方法。



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 牧草的生态适应性(重点:地势与草种) 草地利用年限 利用方式 成员间的协调性 的利用管理
施肥 放牧与刈割 放牧与刈割利用强度对草地产量与稳定性 研究 防除杂草 灌溉 使用后的补播

四川农区建立的牛鞭草与白 三叶混播草地成为当地发展 奶牛业的饲草基地
南方白三叶黑麦草混 播草地是大家熟悉的
混播草地与天然草地、单播草地比较 (1)单位面积产草量高而稳定 (2)草地牧草品质改善、营养比较全面 (3)便于加工调制牧草 (4)减轻杂草、病虫危害 (5)恢复土壤结构能力强



研究方法:
播种成员组合研究 产量动态研究 利用时稳定性研究 机制研究: 利用数学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采用两种(类) 植物种群之间种群数量及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 研究探讨混播成员数量变化、利用时产量变化规 律,为合理并稳定利用混播草地提供理论依据。


牧草生物学类群:
按叶片茎生长量划分:上繁草、下繁草等 按新枝条形成特点划分:根茎型、疏丛型、根茎疏丛型、根颈型、根蘖型、匍匐型等 按生长年限划分:一年生、少年生、短寿多年生、 多年生牧草等


混播成员确定:
放牧型草地:一般采用3-5种生物学类群的草种, 即下繁草型的根茎型或根茎-疏丛型、疏丛型、根 蘖型或匍匐型。 刈割型草地:生物学类群相对简单,常用上繁草 型的疏丛型、根颈型、短寿多年生牧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