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饲草生产学 牧草混播与轮作倒茬

饲草生产学 牧草混播与轮作倒茬

第三章牧草混播与轮作倒茬第一节牧草混播一、混播的原理1、混播的概念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2种或2种以上牧草的种植方式称为混播。

牧草混播是牧草栽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措施, 对高产人工草地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栽培牧草除一些植株特别高大、生长迅速、一年内可多次利用的牧草适合单播以外,大多都采用混播。

2、混播原理不同草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和植物营养代谢特点都不相同,他们组成的草地植物群落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光合潜力的功能方面。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落的光合潜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植被在水平方向上最大限度的扩展和占有较大的范围。

由于混播可按照人的意志十分准确地增加混播牧草的密度和改变牧草的种类及比例,因而它在改善群落结构方面的作用和效率是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

(1)形态学互补原理混播牧草的组合属于人工植物群落中的混合群体,各混播成员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空间,而全部混播成员构成了人工植物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主要指植物分层现象)。

豆科牧草在形态学方面有显著差别,其地上部分叶片和枝条的成层分布,能充分利用光照;其地下部分根系的成层分布,能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

将多个在分枝、叶分布、株高、根系分布、矿物吸收等形态上相反的牧草种类混播在一起,可比单播牧草更能有效地利用整个环境资源,从而显著增加单位面积草地的产草量。

(2)生长发育特性原理牧草的幼苗活力、生长发育强度、生长速度和再生方式,尤其是表现在种间、种内的差异是确定混播组合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混播组合中的各类植株均要求在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再生方式。

例如:紫花苜蓿主要从根颈长出侧枝,而禾草不仅可从割去的叶片处长出再生草,也可从基部分蘖再生。

因此,不同草种混播,由于生长特性各异,可充分利用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效益而增产。

牧草种类不同,其生长年限长短、发育速度快慢、高产年份迟早也各不同。

因此,不同草种混播能较快地形成草层,每年都有较高额而稳定的产量,且能防止杂草侵入,延长草地利用年限。

(3)营养互补原理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营养生理特点是不同的,豆科牧草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钙、磷、镁;禾草吸收较多的硅和氮。

豆、禾混播后减轻了对土壤矿物营养元素的竞争,使土壤中各种养分得以充分利用。

同时豆科牧草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除供自身的生长发育外,尚有25%通过地上地下组织的分解转移到禾草中,使得禾草CP含量提高。

同时,由于禾本科牧草对固N产物的利用,促使豆科牧草的固N作用增强。

(4)生态学原理一种牧草之所以能够成为某一草地植物群落中的固定成员,是因为它能够在该群落中获得自我存在所必需的生态条件。

每种牧草都对光、温、水、气和养分有一定要求。

因此,可通过选择对这5个生态因子要求各异的草种进行组合,组合的群落对空间、时间、资源利用都较充分,产草量也就较高。

3、牧草混播的优越性(1)产量高而稳定;(2)改善牧草品质;(3)易于收获与调制;(4)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5)减轻杂草病虫的危害。

二、混播技术(一)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1、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任何一种牧草对气候条件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这是由其基因特性所决定的。

在众多气候因子中,温度是第一位的,它决定了多年生牧草能否安全越冬,这是建植人工草地成败的关键因子。

降水量是第二位因子,它决定牧草的栽培方式和生产能力。

起作用的不是全年降水量的多少,而是生长季的降水量及其分布的均匀性。

500mm以上可旱作;300~500mm也可旱作,但产量不稳;300mm以下,必须有灌溉条件;800mm 以上,须排水防涝。

2、根据混播草地的利用目的(1)割草:中寿命上繁草;配一二年生草。

成熟基本一致。

(2)放牧:下繁草;配上繁草。

(3)兼用:除了采用中等寿命和二年生上繁草外,还要选择长寿命的下繁草。

此外,还要考虑家畜的种类和消化率。

家畜的种类不同,对营养的需要也就有所不同。

泌乳牛需要蛋白质及矿物质含量高的牧草,而育成牛和肉牛则需要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牧草。

消化率也随牧草的种类及生育期不同而异。

一般说来,冷季型牧草的消化率比暖季型牧草的高。

3、根据混播草地利用年限豆科牧草寿命比禾本科牧草短。

因此,草地的利用年限愈长,豆科牧草所占比例应愈低,以免豆科牧草衰退后地面裸露,杂草丛生。

大田轮作中,混播牧草通常利用2~3年,采用在第一、二年内能形成高产的牧草,主要是上繁草。

在饲料轮作中,栽培牧草的利用年限较长,一般在3~4年或更长。

要选择寿命中等或较长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同时加入寿命短、发育快的一二年生牧草,以便前二年有较高的产量,并抑制杂草。

4、根据混播牧草的相容性混播牧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可以不一致,但应当能相容。

混播草种如有相似的侵占性和适应性,一般易产生良好的相容性,易形成稳定的混播群落。

几种牧草的生长差异不能过大。

丛生型禾草与匍匐型豆科牧草(如鸭茅和白三叶);丛生型禾草与直立型豆科牧草(如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匍匐型的禾本科牧草与直立生长的豆科牧草都能相容,都适合混播。

(二)混播牧草组合比例1、混播牧草的种数利用2~3年的草地,混播成员以2~3种为宜;利用4~6年的,以3~5种为宜;长期利用的,混播牧草不超过5~6种。

2、混播牧草的比例禾豆比:7/3或6/4。

(三)播种的一般要求1、播种量牧草混播时,总的播种量应比单播时多一些。

两种混种,各按其单播量的70%~80%计算,三种混播,两种同科的各按其单播量的35%~40%计算。

该法在混播牧草种子干粒重接近的条件下较为适用。

较好的办法可预先确定每一牧草在混播中的比例,然后再按下列公式来计算每一组员的播种量。

K=NH/X其中:K-播种量;N-某草种在混播中占有的比例;H-某草种单播时的播种量;X-某草种的种子用价。

2、播种时期从理论上讲,应将冬性的、春性的牧草分别在秋季和春季播种。

但实践证明,同期播种比分期播种有利。

秋播较春播好。

因为分期播种对早播幼苗有损伤,同时土壤板结,对后播牧草出苗也不利。

一般在雨季播种。

3、播种方法(1)场地选择①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大型机械作业②土质良好③水源条件较好④离畜舍较近,便于收割、转运和贮藏。

(2)种床准备上虚下实,平整。

(3)混播方法①同行混播:各种牧草混合播于同一行。

行距通常为15~30cm。

②间行混播:在3种以上的牧草混播时,某些牧草播于同一行,而另一些牧草播于其邻行,或分别间行播种。

行距15~30cm。

干旱地区宜窄,湿润地区宜宽。

③交叉混播:一种或几种牧草播于同一行而另一种或几种牧草与前者成垂直方向播种。

④混合撒播4、播种深度一般2~4cm。

第二节轮作倒茬一、轮作理论1、轮作的概念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按照一定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轮换采用不同的复种方式。

轮作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概念。

在时间上将计划种植的作物,按具体特性和对土壤及后作物的影响,排成一定顺序,在同一地上逐年按季种植,以调节地力。

在空间上换地种植保证各种作物每年都有一定的面积和数量,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2、轮作的原理(1)有机物生产①有机物质的生产是保持地力最有效的手段。

②为保持地力,要求轮作系统内部生产的有机物质应占主体,从外部获得的有机物只能作为一种补充。

(2)土壤更新①连作和滥施化肥会促使土壤老化,导致地力减退和产量下降;轮作能防止土壤老化和更新老化土壤。

②在轮作中安排根茎类作物和深根性作物,不仅能起到类似于深耕的作用,而且遗留的残茬分布于土壤深处,对深层土壤熟化有促进作用。

③安排豆科牧草,通过固N积累氮素,同时激化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多年积累的大量根系残留在土壤各个层次中,丰富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更新了土壤。

(3)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土壤中的养分能否被作物吸收利用与养分形态、活性和分布位置有关。

(4)病虫草害的自然消亡病虫草害的泛滥是有其生存和繁殖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它们伴生寄主及其相应的土壤和空间环境。

(5)经营过程的统筹兼顾合理的轮作体系能使经营稳定,灾害减少。

抗逆性增强。

并能使产量达到最高极限。

3、轮作的作用(1)农牧结合的纽带草田轮作,草多、肥多,肥多、粮多,农牧并举。

(2)充分用地养地不同作物对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对不同土层营养的利用能力及不同形态营养元的利用能力也有差异。

(3)减轻病虫草害(4)降低生产成本在安排轮作时,应统筹兼顾土地、资金、人力、机具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轮作技术1、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1)多年生牧草种植牧草后的茬口富含有机质和N素,且改良土壤的效果好,是许多禾谷类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良好前作,尤其以种植豆、禾混播牧草后的茬口地力状况更好。

(2)绿肥种植绿肥作物,是实现“以田养田”、提高地力,增加后作产量的一项措施。

绿肥的茬口特性相当于多年生牧草。

(3)豆类作物豆类在轮作中能恢复地力,是许多禾谷类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良好前作。

(4)禾谷类作物富含C:N比例较高的有机质,有效的养分释放慢,能维持长时间的地力,可抑制真菌类病害。

(5)根茎类及叶菜类饲料作物其茬口特性是土壤深层疏松,清洁无杂草,易腐解而速效的肥多,但有机质还原的少,不能满足后作的需要。

(6)休闲指在生长季节不种植作物,通过土埌耕作来恢复和培养地力,休闲有利于清除杂草,蓄水保墒和增加土埌中的有效养分。

(7)连作连年在田地上种植同一作物或采用同一复种方式称为连作。

在复杂的轮作中不可避免;一些初垦的沙滩地,连续种花生,大豆和绿肥,可在短期内收到改良土埌的效果。

2、轮作类型(1)大田轮作以生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轮作。

(2)草料轮作以生产饲草饲料为主的轮作。

又称为饲料轮作。

(3)蔬菜轮作这是城市郊区和工矿区附近为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轮作制,它是以生产蔬菜为主要目的。

有时也安排一些粮食作物或其它作物。

3、轮作设计(1)调查和收集资料;(2)选定适宜的轮作类型;(3)轮作中作物组成和轮换顺序的确定;(4)轮作田区划分: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①田块的面积应一致或相近;②轮作区应布置在最适合的土埌上力求交通方便;③同一轮作区的田块要连成一片;④田块形状最好为长方形,长宽比为5﹕1;⑤坡地或梯田,田块的长边应顺等高线安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