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描写老舍先生说:“唯有动作描写,人物才能立起来!”可见,动作描写在写人记事的作文里,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描写人物动作,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一种方法。
如果我们学会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动作,那么人物的形象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方志敏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建者。
历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
1934年红军长征前,方志敏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但在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被捕。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
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
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
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
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呵!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
然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
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走吧!”(方志敏《清贫》)读了上面的故事,你一定会被方志敏的清贫精神所感动,并对两个国民党士兵的卑鄙言行感到可笑。
的确,故事中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
你看,两个国民党士兵为了发财,他们在搜查方志敏时是多么的仔细呀!先是从方志敏的“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随后就是恐吓,接着“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方志敏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后来低头注目搜寻方志敏的藏身之处,最后在失望之余,就来抢夺方志敏的表和钢笔。
在这一系列动作中,“捏”字用得最传神。
本来在搜查时,摸一摸就知道有没有财物。
但两个国民党士兵除了“摸”之外,还仔细地“捏”,从袄领“捏”到袜底,就连衣角裤裆都过细地“捏”。
这一个“捏”字,把两个国民党士兵财迷心窍的卑鄙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节选了《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描写的是死前的严监生固执地伸出两个指头,始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直到妻子把两茎灯草挑掉了一根,他才断了气的情景。
虽然着墨不多,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国子监学生的简称。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是一个土地主,“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北斗,米烂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
可就是这样一个垂死的人,临终前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人,也没有留恋自己的生命,而是对两茎灯草耿耿于怀。
这样的举动显然违背了人之常情。
这个片段历来被评论家所称道,“两个指头”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性细节,人们多据此细节断定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严监生也成了吝啬的代名词。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作风,往往能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
对于动作描写的要求,一般来说,应做到生动、形象、准确,尤其在描写连续的动作过程中,必须要合理、紧凑,一定要用特有笔触把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动作写准确。
要让人物“活起来”,就离不开动词。
动词运用得好,提炼得精确,就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达到“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他还说:“必须首先找到能说明人物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
这里说的找到“准确的动词”,决不是简单的寻找,而是指作者头脑中复杂的选择、筛选、尝试甚至放弃的过程。
古人吟诗,为了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如贾岛的反复“推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运用等。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动作呢?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一、仔细观察描写人物动作,最重要的是注意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格外留心,观察周围各种人形形色色的动作行为,特别要注意不同的人的动作特征,抓住特征仔细地反复地进行观察。
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
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
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突出动作小心翼翼)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
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突破两层防线,冲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突出动作的灵活)说时迟,那时快。
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
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
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捉蝴蝶、打篮球,都是我们常见的活动,有的甚至是同学们亲自参加过的。
但写起来却不具体。
上述三段描写,由于作者观察仔细,把捉蝴蝶、打篮球和起跑时的动作、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二、抓住特点他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
他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
“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老人的双手很灵巧。
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
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
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
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扁扁的帽子。
上述二段都抓住了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动作。
前者写的是一位高度近视的老教师。
通过“用衣服的下摆擦镜片”、“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匆匆地往口袋里掏”等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一个高度近视、动作不利索且有点“糊涂”的老教师的特点;后者则是抓住捏泥人的动作特点,写出了一位心灵手巧的老艺人形象。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看看下面的句段是如何抓住人物动作特点的:1. 猪八戒到河边喝水。
(无特点)2. 猪八戒急急忙忙地跑到河边,也不管水黑不黑、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大嘴巴就“咕噜咕噜”地喝了起来。
(渴得难受,不顾一切)3. 他放爆竹。
(无特点)4. 他把爆竹放在地上,身子离得老远,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凑。
他手打着哆嗦,还没等着点燃爆竹引线,就吓得扭头往回跑。
(害怕)5. 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慢慢地挑了几缕菜叶,轻轻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地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
(淑女文明用餐)6. 他还没等菜上齐,就急急忙忙地拿起筷子,端起大碗,对着想吃的菜猛地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撑得两腮鼓鼓的,嘴角边还挂有几颗米粒,也顾不得擦去,整个人的吃相就像一只饿极了的小猫。
(不顾吃相,狼吞虎咽)三、注意方法——动作描写小技巧1. 动词+修饰语方向+动词——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向右侧了侧身。
轻重+动词——老师轻轻地摸了摸学生的头;他的脚重重地踢在了墙上快慢+动词——厨师手里的菜刀飞快地舞动着;他慢慢地爬起身来。
程度+动词——爸爸狠狠地打了小明一巴掌。
动词+数量——他向前跑了几步。
2. 动作拆分法: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瞬间完成的。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动作,都由若干部分组成的。
如果你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对每一个小动作进行具体描述,那么你就可以把整个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比如:“梅西接到传球后,迅速带球冲到禁区,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球网中。
”梅西这一精彩射门可以分解为五个小动作:接到传球→带球突破→冲入禁区→晃过守门员→踢球入网。
当你明确了这五个小动作之后,你就可以针对每个小动作,进行细致的描写了。
梅西在中场用胸部一挺,接住队友一记高球,他习惯地用小腿轻轻一颠,球魔术般地跳过防守队员的头顶。
他加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摆脱对手两名后卫的阻击,一口气冲入禁区,巧妙晃过已经出击的守门员,侧身起脚,球“唰”的一下,应声入网。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简单的动作一旦经过分解,你就可以更加细致地描绘它。
再以“敲门”为例,这个动作可以分解为:①走到门前②停下③举起(右)手④弯曲手指⑤敲门。
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组成流畅的句子,就能具体地写出人物“敲门”的经过了。
他穿戴整齐地来到妈妈的门前,轻轻推了一下,门紧闭着,里面似乎有亮光。
他迟疑地举起了右手,想了想,慢慢弯曲食指,轻轻地敲在门上,里面没有反应,又敲了三下,仍然没有动静。
他鼓起勇气,又轻轻地敲了敲,还是没有人出来开门,他一下子愣在那里了。
3. 准确运用词语。
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等,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如:一个家境富裕的孩子,他是把一块钱拿在手里。
而一个贫穷的孩子,他会把一块钱攥在手里。
再如:一个腼腆的人,笑的时候是“抿着嘴,嘴角微微翘起”的微笑,而一个爽朗的人笑的时候是“咧开嘴巴,露出牙齿”的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