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最新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明梁庄王墓出土 外国宝石所做饰品
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 哪些困难?
答: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 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 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 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WPSOFFICE
3、意义 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 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相互勾结,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抗倭经过(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率“戚家军”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 区的倭患。又率军进入福建、广 东地区,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家军
目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 000多人, 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 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1、“人心向背”:
人
心
反侵略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向
2、军队:
背
纪律严明,战斗英勇,同时军民配合, 同仇敌忾;
3、策略: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4、戚继光:
军事韬略,指挥才能,高尚品德;
戚继光抗倭——评价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长24.5米 宽6米
长34米 宽8米
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和平的使者 贸易的伙伴
殖民者 掠夺者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美洲
郑和墓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 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 度)病逝。享年62岁,七 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 京牛首山南麓。
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被定为中 国的航海日,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 笛挂彩旗,系取郑和首次下西洋之日 期1405年7月11日。
倭寇: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 日本国内动荡,内战失去军职的武士、 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东南沿 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 称为“倭寇”。
思考: 1、倭患在明朝中期为何日益严重? 2、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
戚继光领导的 抗倭战争是一场反 侵略的战争,他是 我国历史上一位伟 大的民族英雄。
小提示:民族英雄是指维护 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 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 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 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 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 志士。
《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再无郑和” 后的世界——
够禁止中国人民出海却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 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 人、民族英雄(在反抗外来侵略过程中,做 出重大贡献,甚至牺牲的人。)。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 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又是一位 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 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 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 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 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十九世纪欧洲人仗着坚船利炮纵横海上,不断东来入侵中国 ‥‥‥甲午之殇,马关之辱,更是在中国近代史记忆中重重写 下了一个“败”字,愤愤烙下了一个“耻”字。
阅读以上史料,你有何感想?
海衰则国衰,海兴则国兴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 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再无郑和” 后的中国——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 发布《禁海令》:“片帆不得下海, 片帆不得出洋。”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从此把辽阔 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能
4.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评价)
郑和与西方航海家比较
航海 家
时间
郑和
14051433
哥伦布
14921504
达·伽马 特点
1497- 时间 1498 长
次数 7
4
1
人数 27800 1000--1500 160
次数 多、
船数 200多
17
4
规模
大
上米11,.561宽米.8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原因):15世纪初,明朝国力 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 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先后7次 (3)到达范围: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 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
《榜葛剌进麒麟图》
苏禄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明成祖为其修建陵墓,以表哀思。
苏禄王的王妃和次子温 哈剌、三子安都鲁留居 中国守墓,今天该地温、 安两姓,多是苏禄王的
后裔。
苏禄王墓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 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 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 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 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明朝官吏 ,借口要到澳门岸上曝晒进水货物, 以每年纳白银500两为条件,请求上 岸居住。开始仅仅只有几间房子,后 来逐渐扩大。到万历年间,他们设官 自治,建造城墙,筑炮台,该地迅速 发展为贸易都市。一些西方的传教士 也搭乘他们船只,首先在澳门落脚, 然后去内地传教。但是澳门只是租借 地,其关税的征收权、司法权和行政 权等,仍然控制在明清政府手中,直 到鸦片战争之前。
思考:明朝的对外关系前后有什么变化?从明
朝对外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变化:由友好交往演变成对外冲突和战 争
启示:①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应当积极增 强国家实力。
②要重视国防建设,加强海防,建设海军。
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中外经济、文化和 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明代郑和下西洋,其船队的规模、航程的遥远、历时之长久,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员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 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
郑和船队最大的海船长44丈4尺,宽18丈,立九桅,挂十二帆,是当时 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短宽型船体的设计,体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行驶 起来平稳安全。船队航行中兼用天文与水罗盘导航。
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榜葛剌,后来榜葛剌国王两次 来到中国进献长颈鹿。当时的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