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物志

人物志

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指出现于近代报刊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文体,王韬等早期改良主义报人曾作过尝试,而梁启超则成为这一文体集大成作者。由于报章文体在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最好,被称为“时务文体”、“新民文体”。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影响了一代文风
徐宝璜《新闻学》:1919.12,中国人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徐宝璜在北大新闻研究会上主讲新闻学概论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1919.12,以北大出版部新闻学研究会名义出版,是“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蔡元培)
胡政之:新记《大公报》创办人之一,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1924年8月,他又成功创办了著名的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国闻周报》还同时对外发行英文版。发表过年轻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名著《边城》。
丁韪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任《中西见闻录》主编。由于他熟谙汉语,善操方言,1858年中美谈判期间,曾任美国公使列卫廉译员,参与起草《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即中英法战争)。
林则徐: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海国图志》
魏源:1842,出版《海国图志》,内有对西方新闻事业的介绍。
洪仁玕:1859,《资政新篇》,评价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三大新闻主张:立新闻馆;兴各省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奚安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作为拍卖商由南印度洋爱德华王子岛到中国上海。于同年创办英文《北华捷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成为在上海办报的第一个外国人。信奉基督教,与外国在上海宗教界联系密切。曾对中国太平天国革命抱同情态度。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上海逝世。
美查:英国商人、报业资本家、上海《申报》的主要创办者。1872年4月30日,与3名英国人合股创办《申报》,主持报务,有时自撰论说。以商业经营原则施行办报事业长达17年,对报纸业务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宣传提倡发展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学习西方近代城市设施,中国人参与对外贸易;重视商业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刊发;采用西方通讯,刊登国内外大事等,在中国报界引起广泛的反响。扩张《申报》事业,先后设立点石斋印书局,创办《点石斋画报》,用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仿乾隆“聚珍版丛书”印名著160余种。增办遂昌火柴厂和图书集成印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企业。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将包括申报馆在内的各企业改组为美查(兄弟)股份有限公司,资金30万两白银。同年回国,回国前曾被推举为上海工部局董事。1908年3月在英国逝世。
外新史
谷登堡:1450年,金属或字排版印刷,印圣经。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英1644年,关于出版自由的经典论著。书中主要观点包括:1.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2.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3.“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概念。为争取出版自由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对其评价:“新闻理论的基石”。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全面系统,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陈独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兴起。新青年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9/15-1917/12,陈独秀个人主撰,“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斯克利普斯报团:1885,世界第一个
北岩报团:英国第一个报团即是哈姆斯沃思的报团,因为他于1905年受封北岩勋爵(Lord Northcliffe),这个报团通常被称为“北岩报团”。北岩于17岁(。188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888年自己创办首家刊物《回答》获得成功,接着创办了一系列杂志,1894年购买《新闻晚报》进行改造又取得经验。他于1896年创办《每日邮报》、1903年创办《每日镜报》1905年购买老牌的星期日报纸《观察家报》、1908年控股《泰晤士报》,这时期还收购了许多地方报刊,从而在19世纪末成为英国第一个报团的业主。
赫斯特:赫斯特,美国报业主。早年入哈佛大学。1887年接办其父的《旧金山考察报》。1895年购进《纽约日报》后,增加插图、彩色专刊和大字标题,并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犯罪、灾祸、丑闻等报道,因而被称为黄色新闻大王。1925年建立赫斯特报团。1927年他在17个城市拥有25家日报,总发行量520万份,17家星期日报,总发行量673.5万份,还有24家杂志。并拥有国际新闻社,金氏特稿辛迪加、12家广播电台以及2家电影公司。
1918/1-1920/5,北京大学同人刊物(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鲁迅),致力于思想改造和文学革命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中《日报》等文章。
A.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是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枢纽
B.应允许国人办报,打破只能由外人办报的愚蠢政策。
C.应制定报律来保护言论出版自由兵规范报业行为。
梁启超:先是创办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份报刊《中外纪闻》。然后《时务报》1896.8.9—1897.10-1898/8/8,上海,旬刊,黄遵宪等创办,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独揽该刊全部编撰工作,4万字/日。自创刊号起连载43期的《变法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报刊有去塞求通、耳目喉舌、传播功能,是传达维新变法思想的有力工具。
托马斯·潘恩《常识》:美1776,主张独立,反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舆论动员作用。
马拉《人民之友报》:1789,雅各宾派报纸,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报纸,结合革命进程,有力抨击封建势力(路易十六)的腐朽本质和反革命阴谋,揭露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的两面性和叛变倾向,主张依靠人民,实行革命专政,有力的推动了革命进程。
格里利:霍勒斯·格里利,美国著名报人,编辑。《纽约论坛报》的创办者。自由共和党的资助人之一,政治改革家。
1840年代到1870年代论坛报在其主持下取得巨大成功,成为美国新闻史早期著名的“三大便士报”之一。格里利也因此成为最为优秀的报刊编辑人士
亨利·雷蒙德:亨利·贾维斯·雷蒙德,1820年1月24日纽约州莱马- 1869年6月18日纽约),美国记者、政治家,曾任纽约州副州长(1855年-1856年)。1851年与乔治。琼斯共同创办了《纽约每日时报》(即后来的《纽约时报》)
邵飘萍: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创办东京通讯社(1915.7,日本,最早披露《二十一条》)和新闻编译社(1916,北京,消息迅捷)。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后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年在《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序言中,提出:“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等进步主张。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杀害。1949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他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A.论述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
B.论述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C.最早提出了言论自由的思想,要求允许国人自由板报
D.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E.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广博,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1828~1897,江苏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维新变法先驱;曾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13年,参加《六合丛谈》,思想经历了要变化。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遭通辑而流亡香港,协助英传教士翻译中国典籍,1864年主编《近世编录》,1867年去英法等国游历,1870年春返港后购英华书院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于1874/2/4创办《循环日报》
郭士立: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1831年到澳门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曾七次航行中国沿海口岸,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船上进行情报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1833~1837年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广州1833年8月1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刊物),该刊除传教文字外,还刊载政治、科学和商业方面的文章。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以翻译的身份积极参与了全过程,参与了《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即中英战争)谈判和签订全过程,还做过定海、宁波的“民政长官”;之后又做了8年香港驻华商务总督的秘书。
《循环日报》:1874/2/4—1959,香港,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图强的报纸。
宗旨: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内容:政治、经济、外交
业务:首创报刊政论文体,开国人自办报刊重视政论的先河
王韬发表政论文章:《韬园文录外编》1883/5我国最早报刊政论文集
中新史
马礼逊: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第一份中文月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位居首尊;他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教的方式。他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马地臣:在澳门创办《广州记录报》,公开鼓吹侵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