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小说)拉丁美洲新小说拉丁美洲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近四个世纪之久,十九世纪殖民地各国纷纷独立,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较其殖民祖国西班牙及北方的近邻美利坚有如天壤之别,遑论被视为边缘弱势的文化文学事业。
虽同以西班牙语写作,而且自十九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印第安文学与黑人文学(奴隶文学)发展蓬勃,但是这个区域的文学创作受到国际的重视仅是近半世纪的事。
在小说方面,最直接的肯定与刺激则是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瓜地马拉的小说家阿斯图里亚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1899-1974)及1982年颁给哥伦比亚的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8-)【先前有1945年及1971年颁给智利诗人蜜丝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1957)及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之后1990年颁给墨西哥诗人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
盱衡二十世纪的国际文坛,拉美文学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回顾本世纪拉美文学(小说)的发展至大放异采约莫可分为三个时段:1940年以前的传统小说,1940-1975的新小说(爆炸时期),1975年后(后爆炸时期)转型期。
1915-1929年间,虽然有零星的个人作品市场销售成功的例子(阿根廷小说家基拉德斯(Ricardo Güiraldes)的<<塞昆多?宋布拉先生>> (Don Segundo Sombra)及曾任委内瑞拉总统的小说家罗幕洛?加叶哥斯(Rómulo Gallegos)的<<芭芭拉夫人>> (Doña Bárbara),大体而言,并没有太多杰出优秀的小说家。
此时期文学创作一般称为『区域文学』(乡土或丛林文学)。
1. 1940年代:传统小说与新小说的分水岭上述的『区域文学』(乡土或丛林文学)便是传统小说(观察小说)的类型,基本特点是民俗采风,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写作风格。
1926-1932年间传统小说渐趋式微,1929年罗幕洛?加叶哥斯的<<芭芭拉夫人>> (是波赫士的作品及马奎斯的<<百年孤寂>>销售盛况前最畅销的拉美小说)出版后,被视为传统小说(土地/乡土主题小说:远离城市在蛮荒之地创造文明)的结束,而此时阿根廷小说家马叶亚(Eduardo Mallea),阿尔特(Roberto Arlt)及瓜地马拉小说家阿斯图里亚斯等人创新风格小说崭露头角(1926年阿尔特的作品出版<<愤怒的玩偶>>(El juguete rabioso),1932年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阁下>>(El señor presidente)初稿完成,但一直至1946才出版)。
新小说掘起的成因:(1)1939年西班牙内战结束,共和政权失败,1940年起大批知识份子流亡拉丁美洲(主要为墨西哥和阿根廷),对拉美文化带来新冲击。
墨西哥和阿根廷南北两点也正是拉美文学中小说创作最鼎盛之地(人口众多及出版事业的发达亦是因素)。
尔今这两国和欧洲的西班牙已成为西语出版连线的铁三角。
(2)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文化机构、出版社的成立,新杂志、书籍的出版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新一代读者的阅读取向,有别於受欧、美文化薰陶的老一辈以阅读英语及其他欧语书籍的选择,以西班牙文撰写,关注本土切身的内在问题及美洲意识追寻的作品成为新的阅读导向。
(3)直至1930年以来流行的写实风潮已现疲软,而荒缪主义文学在戏剧的发展远大於小说的表现,因此,拉美小说家融合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贝克特…等大家精华【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阿根廷)受吴尔芙,卡夫卡的影响;欧内堤(Juan Carlos Onetti,乌拉圭),鲁佛(Juan Rulfo,墨西哥)受福克纳影响;沙特、卡谬影响萨巴多(Ernesto Sábato,阿根廷);乔伊斯影响柯达萨(Julio Cortázar,阿根廷)等】,佐以美洲大陆的神秘与神话色彩,形成受读者喜爱的创作题材。
(4)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前卫主义思潮中在空间及时间的影响最广最深远的便是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著重行为、梦的解析、人格分裂/双重性格等方面的探讨。
打破时空的藩篱,生死可以齐观,前世今生可以同在等诠释手法。
1940-1950年间,新技巧尝试的小说纷纷出版,如欧内堤的<<无人之地>> (Tierra de nadie,1941),<<就在今夜>> (Para esta noche,1943),<<短暂的一生>> (La vida breve,1950);波赫士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如<<歧路花园>> (El jardín de los senderos que se bifurcan,1941),<<虚幻故事>> (Ficciones,1943)及<<阿列夫>> (El Aleph,1949);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阁下>>;雅内兹(Agustín Yáñez,墨西哥)的<<水流>> (Al filo del agua,1947);萨巴多的<<隧道>>(El túnel,1948);卡本迪尔(Alejo Carpentier,古巴)的<尘世王国>>(El reino de este mundo,1949)等知名作品。
新技巧尝试包括扬弃线性排列组和的时间顺序和逻辑思考的模式,代以分析人物的心灵精神层面,刻划人的隔阂与孤寂,宿命论天意的传递,解析事实的多重与非理性面,以想像的空间取代真实的空间,不再一味以第三人称全知的观点叙述,改以多位叙述者甚至叙述者角色模糊的技巧。
1960:爆炸时期(Boom)/拉美新小说跃登国际文坛一般所称拉美文学的『爆炸时期』乃指六O年代的文学旋风,其原因为:(1)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各国文人与知识份子乐见其成,咸认卡斯楚的革命成功(推翻巴帝斯达(Fulgencio Batista)的军事独裁)可以带动其他拉美国家的改革或革命;此外,古巴革命的另一项特色便是对文化问题的重视,特别创立一个文化机构『美洲之屋』(Casa de las Américas)及以此为名的杂志,举办各种研讨会,文学奖以带动文学创作风气,因此,『美洲之屋』及<<美洲之屋>>杂志迅速成为文化革命的重镇与文化宣传媒体,最积极投入的核心人物包括阿根廷的柯达萨,墨西哥的福恩特斯(Carlos Fuentes),哥伦比亚的马奎斯及秘鲁的尤萨(Mario Vargas Llosa)。
这些作家以文学为发展重点,对与其政治立场与理念不相同者未刻意排挤。
(卡布列拉?因凡特1965年便选择流亡之路)。
(2)1962年:『爆炸时期』(Boom,景气)的形成与出版市场也有密切关系。
西班牙出版社设法恢复因内战(1936-1939)而失去的拉丁美洲市场。
最佳的方法便是出版拉美作家的作品,且在西班牙造势宣传,再打进拉美市场。
首先投入的是巴塞隆纳的Seix-Barral (老板是诗人巴拉尔Carlos Barral)出版社,并且专为拉美小说家特别设立一个『图书文学奖(Biblioteca Breve)以兹鼓励。
1962年尤萨的<<城市与小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英译<<英雄岁月>> (The time of heros)首先荣获此奖,市场销售势如破竹,跌破专家眼镜,造成出版界的震撼,也激发出版界的雄心,咸认远景可待。
例如柯达萨,他是第一个作品被重新出版的作家,1964年旧作重新付梓,一家於1959年成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出版社,两年多的时间卖出约一百五十万本。
此种一触即发的轰动,无异『爆炸』现象,相对地也吸引其他欧、美出版社的注意与兴趣,纷纷跟进,透过翻译或将作品改编成电影,拉美小说的声势也随之登上国际舞台。
(3)魔幻写实:拉美文学的『爆炸时期』,新小说的大放异采设定在六O年代,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另一个便是小说家运用『魔幻写实』技巧的成熟代表作均在此时期面世。
如欧内堤的<<造船厂>>(El astillero,1961),萨巴多的<<英雄与坟墓>>(Sobre héroes y tumbas,1961),卡本迪尔的<<光明时代/启蒙世纪>>(El siglo de las luces,1962),福恩特斯的<<克鲁兹之死>>(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1962),柯达萨的<<跳房子>>(Rayuela,1963),秘鲁阿尔格达斯(JoséMaría Arguedas)的<<所有的血>>(Todas las sangres,1964),古巴雷萨马?利马的<<天堂乐园>>(Paradiso,1966),尤萨的<<青楼>>(La casa verde,1966),多诺索的<<无垠之地>>(El lugar sin límites,1966)* ,马奎斯的<<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1967),古巴卡布列拉?因凡特的<<三只伤心老虎>>(Tres tristes tigres,1967)等。
这些杰作不仅是彼时的畅销书,迄今也是国际书市的长销书。
『魔幻写实』:1925年德国艺评家佛朗茨?罗(Franz Roh)诠释德国后期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指称乃是试图抓住永恒的『新写实』,一种变动又恒常,存在出现又消失(如同赫拉克里塔斯和帕美尼德斯两人的理论),真实与魔幻空间并存的意境,而赋予『魔幻写实』一词。
义大利作家蒙田贝利(Massimo Montempelli)则将『魔幻写实』引申为超越未来主义的模式* ,藉以追寻另一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