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三、代表作家、作品
1、委内瑞拉:
彼特里 短篇小说《雨》(1928)被认为 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之作。
2、危地马拉:
阿斯图里亚斯 《总统先生》《玉米人》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中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7)的作家。 3、墨西哥: 鲁尔福 中篇小说《佩德罗· 帕拉莫》(1955) 宣告了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正式形成。
第六代
1人
第七代
1人
◆第六代就是梅· 雷麦黛丝送回来的私生子奥雷连诺。 他与姨妈发生乱伦关系,生下一个长猪尾巴的男婴。 ◆他突然看懂了吉卜赛老人梅尔加德斯留下的羊皮书。 ◆原来它预言了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书上 写着,当奥雷连诺破译羊皮书之时,“马孔多这个镜 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 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 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 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马尔克斯的名作《百年孤独》 曾经在90年代初的中国风靡一时, 但在更早的80年代,他所代表的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就已经对 中国作家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先 锋小说、结构主义等文学潮流都 与之有关。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评论界称赞他的《百年孤独》 为“二十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 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3、广泛采用了象征手法和西方现代派技巧。
(四)篇名的含义
“百年”的含义
《百年孤独》中的“百年”是指小镇马孔 多从兴建、发展、鼎盛到消亡的百年历史, 影射和浓缩了哥伦比亚乃至拉美从19世纪初 到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
小说描写马孔多人这样迎接新事物: “马孔多人对电影上活动的人物非常生气,因为 他们为电影上一个死了被埋了的人流下痛苦的眼泪, 而他却在下一个电影中变成了阿拉伯人出现了,马孔 多人受不了这样对他们感情的嘲弄,把电影院的座椅 都给砸了。最后镇长解释电影是幻觉的机器,不需要 观众这样动感情,马孔多人终于明白了他们上了吉卜 赛人新玩意儿的当了,决定再也不看电影。”
小说从何塞· 阿卡迪奥· 布恩迪亚和表妹乌苏拉结婚开始。 亲友们反对这桩婚事,一次,布恩迪亚在斗鸡时赢了邻 居阿吉拉尔。阿吉拉尔当众羞辱了他。布恩迪亚一气之下,在 决斗中用长矛把阿吉拉尔刺死。此后,这个家便长期被阿吉拉 尔的鬼魂所纠缠。 为了避祸,只好远走他乡,布恩迪亚带领家人和村民跋 山涉水两年多,最后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河边停下来。与村民 们一道建起了一座村庄,起名“马孔多”。自此,马孔多逐渐 繁荣起来,他的家庭在这里生活了一百多年,香火一直延续到 第7代。吉卜赛人到这里来做生意,他们带来当地人从没见过 的磁铁、放大镜等。外界的火车、电影等新鲜东西也纷纷传来, 使马孔多人十分惊奇。 布恩蒂亚迷恋炼金术,神经失常,被人们捆在大树下, 死在那里。乌苏拉活了 120岁,能预见未来。
第二代:大儿子 何塞· 阿卡迪奥 小儿子 奥雷连诺 女儿 阿玛兰塔
大儿子 何塞· 阿卡迪奥 生在旅途中,长大后和一个常在他家帮工、会用纸牌算命的女人庇 拉· 特内拉发生了关系,生了一个孩子,取名阿卡迪奥,后来与家里的养 女雷蓓卡结婚。内战时阿卡迪奥被政府军抓去枪毙了。 小儿子 奥雷连诺 第二代碰到了内战。保守党执政,自由党发动起义,两方面进行旷日 持久的战争。奥雷连诺成了起义军上校,曾被政府军逮捕,险遭杀害。他 后来懂得党争毫无意义,回到家来躲在屋里做小金鱼。奥雷连诺是第一个 生在马孔多的孩子。他后来与政府派来的镇长的小女儿雷梅苔丝· 莫科特 结婚,但他结婚前,也和庇拉· 特内拉发生过关系,他们生的儿子取名奥 雷连诺· 何塞。 女儿 阿玛兰塔 终生未嫁,与侄儿发生乱伦关系。当她预知自己的死期时,便躲进自 己房间织寿衣。
第三代
19个人
◆第三代中庇拉· 特内拉生下的阿卡迪奥和奥雷连 诺· 何塞 ◆还有二儿子奥雷连诺内战时期按照古老风俗和17 个女人生的17个奥雷连诺。
◆长子阿卡迪奥霸占了马孔多的大权,胡作非为, 为保守党所杀。次子奥雷连诺一心想与姑妈结婚, 参加过战争,当过海员,后来与军警发生冲突而被 打死。
第四代
3人
第四代都是被政府军枪毙的阿卡迪奥的后代。
第四代是一对双胞胎儿子和一个姑娘。
姑娘雷麦黛丝长得奇美,人称俏姑娘。她身上发出 一种特殊的气味,令人陶醉。后来突然飞升,消失 在空中。 她的弟兄、一对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他俩都与村 里卖彩票的寡妇发生不正当关系。后来在香蕉事件 中,哥哥何塞· 阿卡迪奥第二成了香蕉工人罢工斗 争的领导人。罢工被镇压后,他也成了疯子。
4、 “魔幻”式的象征
◆ 《百年孤独》中广泛地运用了象征,带有“魔幻”的色彩。 ◆比如,作品中黄色是不幸和死亡的象征,当何· 布恩迪亚 阿· 死亡时,“窗外下起了细微的黄花雨。整整一夜,黄色的花 朵像无声的暴雨,在市镇上空纷纷飘落……翌日早晨,整个 马孔多仿佛铺上了一层密实的地毯,所以不得不用铲子和耙 子为送葬队伍清理道路。” ◆另外,奥雷连诺第二的女儿梅梅和香蕉公司工人巴比洛尼 亚恋爱,凡是巴比洛尼亚出现的地方,就有许多黄蝴蝶飞舞。 黄蝴蝶果然成了俩人不幸的根源。实际上,黄色作为香蕉的 颜色,这种象征的寓意是十分明显的。
它之所以在拉美兴盛,首先是因为拉 美有产生它的土壤;其次有它丰富的文学 传统,它有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其中的传 说、神话、巫术、幻觉、怪诞成分为作家 所吸收;第三,它接受欧洲文学,尤其是 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它采用多种方法将残 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 结合起来。
2、有时变现实为神话, 有时变现实为梦幻,有 时变现实为荒诞。
他们就这样被这些新玩意惊得目瞪口呆,看得眼 花缭乱。
“孤独”的含义
◆布恩迪亚家族家庭成员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孤独。 ◆从第一代何塞· 阿卡迪奥· 布恩迪亚到第六代奥雷连诺· 布恩迪亚,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孤独之中,而且极力保持着这种孤独。 ◆第一代布恩迪亚和表妹结婚以后就遭受到孤独的折磨,他由于 害怕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而不敢和妻子同房,杀死嘲笑者后又受 到鬼魂困扰,不得不远走他乡。晚年,他精神恍惚、疯疯癫癫, 最后被绑在栗子树上孤独地死去。 ◆第二代奥雷连诺上校年轻时身经百战,却不知为谁卖命。退休 后他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制作小金鱼,做好化掉,化掉再做, “连内心也上了门闩”。 ◆第二代中的阿玛兰塔阴险地破坏别人的幸福,又冷酷地拒绝自 己的求婚者。她整天为自己织着尸衣,孤独地等待着死神召唤。
马尔克斯往往十分重视小说的第一句话,因为他 认为这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 《百年孤独》的开头: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
队,奥雷良诺· 布恩迪亚上校 将会回想,他父亲带他去见 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人们为此发明了一个新的时态 名词“将来过去式”来为之命 名。
第一代:布恩迪亚与表妹乌苏拉
◆第四代中俏姑娘雷梅苔丝根本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她 每天都在浴室里冲洗身子,几小时几小时地打发时间,最后她 抓住一条床单飞上了天……
◆这种孤独的恶习在这个家庭代代相传,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如同筑起一道无形的墙,使人与世隔绝、不思进取、自我封闭、 离群索居。它制造了愚味落后、保守僵化的社会现状。 ◆作者认为“孤独”已经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成为阻 碍民族上进、国家发展的心理负担。这种孤独的本质是人民因 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离感。它是家 族衰败、民族落后、国家灭亡的根源。小说最后描写布恩迪亚 家庭连同马孔多小镇被飓风刮走,深刻揭示了由孤独所产生的 社会悲剧的必然性。
3、作品中出场的人物仿佛是梦中人, 他们来之蹊跷,去之迷离,作品中常常 出现死人复活,鬼魂与世人对话,天降 花雨,旅客们扛着火车车厢越过山涧, 男修士用枷锁拉塌监狱,带上镣铐飞越 大西洋等一类荒诞怪异的情节。
4、在语言表达方面,它还 广泛地吸收了古代印第安的神 话传说,大量使用本民族的方 言俗语,乃至不见书面记载的 粗犷的土语,因而具有浓烈的 地方色彩。
拉美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波德莱尔、艾略特、叶芝)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斯特林堡 、卡夫卡) 意识流小说 超现实主义(布勒东、艾吕雅等) 存在主义(萨特、加缪、波伏瓦 ) 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等待戈多》) 新小说派 黑色幽默(约瑟夫· 海勒 《第22条军规》) 魔幻现实主义 未来主义 “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福克纳等) “垮掉的一代”(克鲁亚克、金斯堡等)
《百年孤独》的不同译本
马尔克斯其他作品
•《伊莎白尔在马孔多的观雨独白》
•《枯枝败叶》《恶时辰》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介绍及故事梗概
《百年孤独》描写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 奇色彩的坎坷命运,描绘了哥伦比亚农村小镇马孔 多从荒芜的沼泽中兴起、发展、鼎盛到最后被一阵 旋风卷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图景。 《百年孤独》反映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哥 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社会 现实。马孔多是哥伦比亚的缩影,也是整个拉丁美 洲的缩影。
第五代
3人
◆这个家庭的第五代全是奥雷连诺第二的孩子
◆第五代为一子二女,长子何塞· 阿卡蒂奥在神 学院学习,为了继承母亲的遗产回到了家乡。他 到处寻找,发现了几袋金币,结果金币被人抢走, 自己被人害死。
◆长女梅· 雷麦黛丝与学徒工偷情而怀孕,被送 到远方修道院生下一个私生子。 ◆次女在国外上学,带着丈夫回来,死于产后风。
2、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体现魔幻性
◆“羊皮书”手稿在小说结构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羊皮书”用神秘的文字记录下了布恩迪亚家庭的兴 衰历史,指示着它未来的命运。
◆布恩迪亚家庭每一代都有人想破译手稿中的神秘含
义,但都没有结果。直到第六代子孙奥雷连诺· 布恩迪 亚看见自己长了“猪尾巴”的孩子被蚂蚁吃掉的一刹 那,才猛然领悟了“羊皮书”手搞中的含义。“羊皮 书”和布恩迪亚家庭的“恐惧感”,一明一暗、一虚 一实,遥相呼应,体现出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魔幻性。
(五)《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