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必备
一、商鞅变法:(七上P38——39)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奖励耕战(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富国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
旧贵族的特权)——强兵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
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变法的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5、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D:国君支持,百姓欢迎。
二、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争霸采取的措施
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齐桓公的措施:①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②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③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④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⑤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百余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问鼎中原)。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
①前提:周王室衰微。
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
①消极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积极影响: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三、百家争鸣
1、派别及其主要思想
派别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自然资源持续利用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朴素辨证的思想。
庄子战国时期《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墨家墨子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兵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膑春秋晚期《孙膑兵法》“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1、儒家学派
(1)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6—47),他是春秋晚期的人。
(2)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影响:他的学说被后来
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育——A:创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C: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D:要谦虚好学
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等。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8--49),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7),是春秋晚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
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
祸之所伏”。
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8),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9),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著作是《韩非子》。
5、儒、法、道不同治国主张
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
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
道家提出“无为而治”。
6、影响:各家互相辩驳,互相影响,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
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
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
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和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被打败了。
四、江南经济的发展★P111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①自然条件好: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最主要的原因)③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④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①农业: a.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
c.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
d.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
②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
b.
冶铸水平很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
③商业: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④造船技术:造船技术很发达,三国时,孙权派卫温航海到达夷洲(台湾)。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五、1、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1)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2)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4、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七上P68——69)
A、措施: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P68)(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P74)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P69)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P69)
(5)、军事:卫青、霍去病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P78——79、P82-83)
B、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115
1、背景: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和汇整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的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
方分裂割据局面。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目的: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4、内容:(1)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政策)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
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5、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
家。
各族人民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各族差异逐渐模糊,北方实现了
民族大融合。
1、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