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的地理因素秦朝立国虽短,但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它的统一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的确立,成为历代封建统治机构的基本形式。
秦的统一并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究其原因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作解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及秦始皇个人才能等等。
然而地理环境对秦的统一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粗粗看地理环境对秦的饿统一没什么影响,但细细分析它的每个方面还是对秦的统一有着强劲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够成自然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地形,地貌,,水分,地势等等。
这些因素中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方面(地势,地貌),一个是微观方面(地形,水分)。
可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因素对秦的统一起着什么作用。
首先从微观中地形来看,秦地处与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有着优越的条件,该地区沃野千里,土壤肥沃,有着“天府”的美称,为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在古代社会人民对食物的依赖性是非常巨大的,特别在那个有着撕杀与拼命的战争社会中。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体现着这一道理。
可见这是秦统一的基础。
然而并不是只要物质基础就行,还需要一定的动力。
这个动力就是战马。
古代战争中都采取骑马战,因此某个国家马的数量多少与优良对各个国家战争成败有着先决条件。
秦地处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中山原广阔,水草丰美,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从微观中的水分来看。
水的在生物圈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不但孕育着人类,也滋润着植物。
它是动植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从秦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它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区,有着充足的水源,为秦的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促进了秦农耕业的发展。
然而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虽水很重要,但超过那个度就会带来洪水的泛滥,给百姓造成危害。
秦认识到这一点,便采取有利的措施。
秦大规模的兴修水利。
例郑果渠,都江堰,这些水利工程的建立不但有利与灌溉,而且也有利于防洪。
都江堰的修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既消除除了岷江的水患,又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可见水分对秦的发展也起着作用。
最后从宏观中地势来看。
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有高到低,可分为三个阶梯,秦处与第二阶梯,战国其余六国处于第三阶梯。
相比之下,秦比六国的地势都要高,这在某种程度使秦有着“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
并且对秦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
古代帝王都对“高“非常崇敬,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有一种天下在我的眼中,天下是我的天下。
当今社会也喜欢“高”不喜欢低,例“高职位”“高学位”“高收入”等等。
虽说这不能说明问题,但却有着一种心理优势。
六国比秦所在地区低,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心理畏惧:太难攻打了。
相反对秦民来说有着一种心理慰藉。
这个因素也极为重要的。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民族,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它有着地域分布的特征,不同的地域分布有着不同社会文化环境。
可见社会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文化环境的表现是某种社会行为。
下面从秦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三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分析对秦的统一有何作用。
秦所在地区处于我国的西部,而这里曾是西戎族生活生产的地区。
西戎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他们有一种“狼性”和“图腾”的特征。
狼是一种凶狠,凶猛,不怕死的动物。
而秦在在某种程度上,它得民族特性遗留有西戎族的特性,留有狼性。
为了统一,他们凶狠;为了“图腾”,他们不怕死,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支撑着秦,反作用与秦。
秦的西北部是广阔的黄土高原,拥有西北千里游牧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
游牧业的特点是集体生活,集体劳动,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而六国处于广大平原丘陵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
农耕业的生产对象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水田,每个人独自作好自己的事,从这反映出他们没有凝聚力,似一盘散沙。
古代战争最重要的是团结,他不看重个人是否具有超强的能力。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六国在这方面上劣于秦。
秦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分布在地三阶梯的六国有所隔离,从而也导致两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相对来说秦比其余六国的文化要差。
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所生活的的地区找到一些原因: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楚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鲁国人;墨家思想创始人墨子,鲁国人等等。
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学说,重要的思想家都生活在六国所在的区域。
可见秦文化确实比六国要低,但这并不是弊处,反而却是益处。
因为在一个文化程度高的国家中,其国民的文化素质也会相对比较高,他们便会有自己的理想,会反抗君主的统治。
而素质低的国民,他们比较愚昧,落后,没有自己的主张,任凭他人指来划去,完全听从他人的指挥。
秦民的文化素质低,秦始皇就可以轻松的控制着国民来为自己服务,支配着自己的国民,而人民没有怨言。
这位秦的统一提供了人力基础。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秦统一中国的必然这两天阅读《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一书,阅读完发现仅从军事地理角度来说,秦国必将统一六国;该书研究了几千年来中国各个朝代在统一前所经历的战争史,发现只要任何一个军事集团占领了九大战略要地之三四个基本上就拥有了统一中国的军事地理资本;整个中国是一个不规则棋盘型,而在这棋盘中有九大战略要地,九大分为四角、四边和一中原;关中、河北、东南、四川为四角,占住此四角之一就能成就一方霸业;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为四边,守住这四边之一能成就一个独立王国,最后就是中原,谁最终夺得中原并能立住脚跟就能“王天下”;这本书很厚,阅读起来需要时日,但认真反思一下,觉得很有道理,就拿最近的毛泽东打败国民党的解放战争和三大战役而言,基本上都是在九大战略要地打得仗,保卫延安(控制关中、汉中一角一边)中原突围(占有山西、河北一边一角)、挺进大别山(山东一边)、淮海战役(东南取胜,学朱元璋建立明朝天下),毛泽东博古通今,对历史研究很深刻,他的指挥艺术中很大一部分是受古代战争的启发;再反推到秦国统一之百年进程,发现秦国是占据了九大战略要地的五大要地后最终发起统一六国之战争,仔细分析看是否如此:秦国立国之本--关中平原,关中有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四个要塞,中部有八百里秦川平原,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连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要地,在地势居高临下,这是中国第一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谁控制了关中就具备王天下的本钱,秦朝如此,隋朝如此,唐朝如此,所以为何十三个王朝建都都在此地;秦国第一扩张,先是商鞅收复河西,等于把关中的优势完整了,随后司马错征伐巴蜀,把第二战略高地四川握在秦国手中,使秦国可以顺江而下攻击楚国;第二次扩张白起奇袭楚国,掠地数十城,这等于把第三战略高地--汉中控制在秦国手中,汉中可是汉朝刘邦打天下的资本啊!第三次扩张,白起长平之战把山西收入囊中,利用山西威胁河北和中原地带,到秦昭王期间,秦国已经拥有关中、汉中、四川、山西两角两边,以及中原一部分,秦国象一只黑鹰张开两大翅膀把六国包围起来,战略九大要地控制了一半,这时的秦国已经完成战略统一中国的地理要素,地利因素具备了!那么再加上秦国历经变法百年,内部成熟和国力强盛,人和要素具备了,最后由始皇帝掌握天时一统天下已经成为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看完《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再阅读《大秦帝国》觉得秦国统一真是天命所归,人尽其力之结合啊!秦的地理优势,是中国各地当中最好的。
首先,秦地处边缘,边缘国家不容易遭到两面夹击,在战略上处于优势。
另外,当时华夏周边还有大量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被许多小部落占领着,向这些地方扩张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牵制,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从春秋开始,齐,晋,楚,秦,真正称霸的都是处于边缘的国家。
地处中央的宋这些国家只能是小霸,他们被周围的华夏各国团团包围,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必须顾虑后方被趁虚而入。
明显这些小国难以找到如四川这样的大块又容易占领的后勤基地。
秦的国土核心--关中平原易守难攻,有着险峻的山脉,关隘,黄河的层层保护。
攻打秦,简洁的道路只有函谷关。
这个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赵武灵王想攻秦,却发现如果要绕过太行山,山西高原,中条山,黄河的重重险阻,就必须从林胡,楼烦这些塞北游牧地区借道,其实也方便不了多少。
齐,楚虽然也处边缘,但其从边防线到首都是一片平原,容易从各处到达。
春秋末期楚国就被吴攻破都城,乐毅也可以带领各国部队,从多个方向进攻齐国,宽广的防线让齐楚难以防范周全。
在中国地图上,秦的地势高于其他国家,是第二阶梯,而其他国家属于第三阶梯。
按照孙子兵法,放在山上的石头,向下滚的时候,破坏力要比地面上的石头大许多。
所以地势高的地区比地势低的地区有优势,可以居高临下,轻松发动冲击。
秦也可以顺黄河之势运送后勤物资。
白起华阳之战,连续行军数百里赶到战场,而六国联军虽然也曾经攻破函谷关,楚也曾经翻越秦岭打到蓝田,但士兵因为一路上的边爬坡边作战,已经筋疲力尽了,后勤方面更是供应不上,结果不是被打败,就是自动退兵。
秦的地理优势,带来的是它面对东方六国的战略主动权。
其他各国,一旦开战,总是担心难以善后,因为大家都知道趁你病,要你命的道理,一场大战过后是一个国家最虚弱,最需要休息的时候,也是其他国家进攻你的最好时机。
马陵之战,魏国被孙膑打的损失惨重,第二年就遭到商鞅的趁虚而入。
长平之战后,秦赵都很疲劳,但秦把一小批部队放在函谷关,其他人该干活的干活,该休息的休息去了,而赵国却不得不继续面对燕国的全面进攻。
所以,只有秦完全占有主动,可以随时自己决定战争的时间和地点。
几百年下来,其他各国越来越觉得疲倦,秦却越来越有精神。
统一之后,为了从关中出发统治东方,秦始皇把经过关隘的道路修的比以前好了,所以,秦的优势有所削弱。
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的军队都能更快的到达秦地。
对照着地图看《布局天下》,越来越感觉到先天的地理环境对政治走向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
秦国真是占了一块好地方,东面隔着黄河、潼关,易出难进。
南面是秦岭、陇山,天然屏障,向西南出兵就能占据作为粮仓的蜀中盆地。
,向南出可以打到汉江。
而且秦国占据了从第二阶梯的西部高处,所谓“上打下,不费蜡”,东部的晋、以南的楚国都打不进来,几乎只能被动挨打。
秦国北和西的戎狄还没有成了大气候,可以把主力用于进攻。
某种意义上,秦国对中原的优势类似英国隔着因吉利海峡对欧洲大陆的地缘优势,我能打你、但你打我就费力多了。
距今2221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21年,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秦王政继承其父、祖之功业,仅用10年时间,次第翦灭了关东之韩、魏、楚、赵、燕、齐等六国,建立了空前的统一大帝国,并更名号,自称“始皇帝”,在广大的统治区域内推行郡县制,并实施统一文字、车轨与度量衡的政策,确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