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增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
只有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
各种活动中实现。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
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
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
如在教学《腾飞的祖国》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播放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神五成功发射”等精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画面很快吸住了学生的眼球。
学生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内
在的驱动力,学生们表示,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祖国的腾飞发展;学生们兴趣盎然,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多媒体通过精彩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自我判断,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内化,达到品德教育的真实有效。
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如六年级下册《放飞和平鸽》一课,其中有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想想怎样表达自己对和平的向往。
这时,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成小组,愿意唱歌的为一组,愿意画画的为一组,愿意写倡议书呼吁世界人民珍爱和平生活的为一组,愿意发表演说抒发情感的为一组……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小组间进行展示、评比,选出优胜小组大加表扬。
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同时,我也会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走上黄土高坡》一课时,我以本课内容为载体,设计了“合作探究与生活实践指导”环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上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
(1)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什么爱唱歌?(2)黄土高原哪些地名是以塬、墚、峁命名的?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先是互相讨论、分工,然后分头展开调查探究,取长补短,合作交流,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
学生通过多方探究,明白了黄土高原人们唱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了解了“文明塬”、“桥子墚”、“疙瘩峁”等地名,并且还搜集了一些图片和照片。
通过这样集体完成作业,巧用课外资源,不仅能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品德教学的广度和厚度,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参与实践,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体验、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受、体验出发。
引导他们反思、提高、创造自己的生活,把课堂的品德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如在学习《走进市场》时,老师讲完了走进市场购物应注意的事项后,可以让学生带上钱去市场挑选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并把自己在购物过程中作为一个小顾客的收获和注意事项,记录在小本
子上,带回学校进行汇报交流。
这种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要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理解,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教学完《家乡水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回归生活,接触社会,了解自己生活周围的节水情况,知道水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我们的水资源已经很缺乏了。
只有人人节水,才能保护我们好的水资源,进而产生从小保护水资源的情感,为保护水资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学生自行讨论设计出保护水资源的宣传语,组成宣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让大家都来保护水资源;制定了保护水资源的实施计划,如:号召大家用淘米水浇花、用洗手水冲厕所、多植树造林等,逐渐带动全社区的人行动起来,提高了人人从自我做起的节水意识。
又如,在学完《我们给自己定规则》后,我结合班级情况,让学生们找找自己班存在的问题。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把班级里存在的不良现象都列举出来了。
我就趁热打铁:“这么多问题,大家说怎么办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给自己班定规则。
于是,课后,这些可爱的学生们从改进自己班集体的角度出发,针对班里出现的问题,每人制定了一份详细的班
级规则。
我把他们定的规则稍加整理后张贴在墙上,取名为“我们的约定”,每周一反馈,及时评价、鼓励。
学生们都很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诺言”,一些不良现象也都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