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
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摘要: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
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
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关键词: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差异原因
一、什么是海洋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
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
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
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
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
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
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
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
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
二、什么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
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而相对的海洋文明而讲,就是清代没落的最主要原因。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
此间,人们以农业为主,政治体制一般实行君主制或君主专制,社会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
农耕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它是工业文明的摇篮。
从某种意义来说,农耕文明便是一种善的文明。
它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
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
尽管农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园牧歌,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质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首先,一个重传承,一个重创新。
农耕文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传承性。
这首先是由它生产方式决定的。
农业种子、技术对季节变化、工具制造等方面知识积累方面传承性。
一个作物种子被发现,那么它就会一代代被传下来。
人们会不断地加深对这种植物的认识。
农耕与天气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对季节变化的观察总结也是不断地积累。
也就是因为这种生产上的传承需要,后来发展到了对祖先世系记载的认真程度。
著名的有“孔氏家谱”。
而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而在南方一些地方,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衷。
有人甚至认为“儒家文化,变成了一种祖宗崇拜的宗教”。
儒家文化是农耕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实际上是农耕文化传承性在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
甚至连传宗接代这种观念,都是农耕文化传承性的一种表现。
只是儒家拿来用作自己的神主罢了。
此外,在文字上,这种传承性也有充分体现。
这些内陆国家的文字,相对于海洋文明来说具有更为稳定和持续特性。
中国文字的一脉相传,与西方符号文字相比,也更显独特。
而海洋文明则不同。
海洋文明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化汲取营养的文明。
海洋文明的开放是多方位的。
从经济上讲,它是一种对外贸易依赖型的文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殖民地成为这种文明的最重要的经济要求。
从人口流动上讲,它在不断吸收外来人口的同时,又不断向外殖民。
人口的流动改良了人种的素质,又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开放。
古希腊人在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束缚之少也是有名的,这一点在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古希腊的这种开放精神后来也鼓励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欧洲人利用这种精神去冲破中世纪教会的束缚。
其次,一个重集权,一个重多元。
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安土重迁,因为缺少变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种稳定恒常的秩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是也,虽然,不同的王朝的集权程度有差异。
农耕文明发展,导致必然出现中央集权。
从文明发展的进程看都是渐进的,反应在国家制度上也是渐进的。
而海洋文明则体现出它的的多元性。
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共存和竞争成了这种文明开放性的补充。
多种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种文化都随时
意识到竞争的存在,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都要设法不断发展,以发展求生存。
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
同时又是由于海洋的保护,使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
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一个政治实体内部就是容忍个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它的政治体现就是民主制,雅典就是它的典型的代表。
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
在希腊最强盛的时期,希腊各城邦也没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联盟,最多是一种松散的联邦。
相反,强求一致却会导致发展的停滞。
希腊人自己的争霸战争波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人强求一致的一次努力,也是希腊文明衰落的开始。
所以,强求一致的诉求最终导致了希腊文明的终结。
第三,一个重权威尊神性,而一个重自我尊理性。
农耕文明因为靠天吃饭,由于对抗大规模自然灾难的需要,所以对权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注重;与此同时,对能制造各种灾难的自然,也有一种神灵崇拜。
一个大的定居族群,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活物资的匮乏,对生活物资的争夺肯定会不时发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公认的准则,有争议也是协商解决,在古时候后,中国人就把人能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来归根于依靠集体的力量、权威的力量和神灵的力量。
在国家制度形成后,这种观念成为一个国家内,人与人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相处的准则。
而海洋文明则强调自我与理性。
人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
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大多数的神的行为更像一群顽皮的孩子,主神宙斯的行为也不检点,没有很高的权威。
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独一无二性而受到颂扬。
古希腊人能够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这种精神。
为什么当年中国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强不能理解?因为在他们海洋文明的词典里只有“竞争法则”,没有“和平共处”这样的概念。
为什么中国人信奉的集体原则,被西方认为是人权不能保障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海洋文明中,个人主义至上,只有强调个人自由,人权才能得到保障的思维定势起作用。
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
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
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