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思路

青岛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思路

青岛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发展思路(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2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组织开展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我市被列入第一批试点示范区域,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示范实施4年来,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成效显著,引领和带动了我市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实施“建设海洋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将继续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谋划我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发展思路,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十二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实施成效(一)总体立项情况我市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试点工作以来,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累计下达我市补助资金2.3亿元,支持项目39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33项,公共服务平台类6项)。

其中,2012年下达补助资金6000万元,新支持项目9项;2013年下达补助资金8000万元,新支持项目13项,滚动支持项目5项;2014年下达补助资金9000万元,新支持项目17项,滚动支持项目1项。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1.产业培育呈现快速发展海洋生物产业走向纵深化。

现已基本建立了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海洋生物产业的整体发展呈现出由快向深转变的态势,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我市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展深海探测装备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推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公共服务平台初见成效。

部分平台已投入运行,具备了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2014年扶持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制品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已与企业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已开展多项公共服务。

海洋产业集聚区规模效益明显,2014年,我市8个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完成主导产业海洋业务收入总额816亿元。

2.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建设期间,通过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协同创新开发机制,积极提升企业自身科研创新水平,多家示范单位重大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企业和创新平台在专利申请、科技成果鉴定、获得科技奖励、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成果丰硕。

2014年示范项目单位自主创新平台数量达到20个,共申请专利10余项,科技成果鉴定5项,获得科技奖励2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项。

2014年,各项目承担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45%。

3.产学研一体化扎实推进目前我市涉海领域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初步形成了以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体系。

4.专项资金拉动社会资金投入明显随着示范项目逐年推进,企业投入资金规模逐年扩大,2012年专项资金6000万元,拉动企业投入50440万元,2013年专项资金8000万元,拉动企业投入54580万元,2014年专项资金9000万元,拉动企业投入187880万元,企业投入增速高达244.2%。

在我市海洋经济创新示范项目财政资金逐年上升的同时,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规模效应明显,为我市涉海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5.海洋经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2014年我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有效拉动了我市海洋产业产值和示范企业收入提升。

通过示范项目建设,促进产学研融合和校企合作,突破多项涉海类关键技术瓶颈,带动相关技术升级。

2014年,按照新口径统计,我市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6723.4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亿元,同比增长13.1%。

以项目产品、技术为核心延伸多条海洋相关产业链条,拉动原材料、物流、商贸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拉动就业约1500多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二、“十三五”区域示范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基础,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发挥本土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示范,探索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在海洋生物、海洋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领域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优化产业链,培育和壮大若干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园区,形成海洋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建设海洋经济领军城市。

(二)基本原则1.需求牵引原则面向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前沿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牵引,把海洋经济的提质增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和应用链等瓶颈问题,优化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开发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绿色、低碳的生态化发展和高端化发展。

2.创新驱动原则准确把握全球海洋科技发展趋势,加大创新工作力度,整合国内外涉海创新资源,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优化创新生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突破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我市海洋科技城地位,推动海洋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3.产业联动原则加强海洋产业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市场需求等产业价值链的协调联动,发挥创新要素向区域特色产业聚集的优势,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

4.市场主导原则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引导推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海洋经济发展。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强化政策导向,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市场风险。

(三)发展目标经过五年努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结构、速度、效益、质量协调统一的良性发展格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初步形成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在海洋生物、海洋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形成产值5个超百亿元的海洋园区,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物方面形成2个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海洋产品,重大海洋装备与系统的国产化率争取达到60%以上。

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三、重点任务(一)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面向服务公众健康、保障食品安全、拓展资源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大需求,针对海洋生物产业链上游的重要环节,开展工业用、药用藻类和动物新种质高效养殖和现代工业化海水养殖,为发展壮大海洋生物产业提供持续、稳定、优质的生物资源。

1.工业用、药用藻类和动物新种质高效养殖推广海马和高产毒生物等重要海洋药源生物的优良品种,建立海洋药源生物规模化繁、养殖技术体系,培育海洋药源生物重点品种的规范化生产基地。

针对食品、饲料、生物基材料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工业用海洋藻类、酵母、霉菌等工业生物育种、养殖或发酵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

2.现代工业化海水养殖发展海上养殖动物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海水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具有完备的健康养殖管理系统,形成食品安全的高标准养殖产品生产体系。

发展深远海网箱养殖,具备智能化管理功能,形成适于深远海环境的规模化运行能力和运营模式。

(二)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选择竞争力强、显示度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海洋生物创新医药、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生物材料产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规模化生产、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成为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做强做大做精。

1.海洋生物创新医药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显著、市场前景广阔的海洋创新药物,特别是毒素、生物碱类和寡糖衍生物等海洋生物功能小分子新药;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用法的现代他海洋中药产品;开展海洋微生物疫苗和抗菌、抗虫兽药的示范应用;开发基于海洋生物材料的高通量、高精度医学检测仪器、试剂和体外诊断系统,以及海洋有毒、有害生物诊断产品;支持市场急需、应用面大的原料酶、抗体、糖类等试剂原料和中间体的产业化。

2.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开展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产业化。

主要包括:海洋功能食品,海洋新资源食品和特膳食品;药物酶、工具酶、工业用酶、饲料用酶等海洋特色酶制剂产品;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和高效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制品;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制品、海洋极端环境生物制品、海洋生物新化合物制品等新型生物功能制品。

3.新型海洋生物材料发展海洋生物来源的医学组织工程材料,新型功能纺织材料、药用辅料、生物纤维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生物环境材料、生物防腐材料等功能独特或替代进口的新型海洋生物梳料。

(三)海洋装备围绕国家海洋开发、海洋防灾减灾及海洋安全需求,重点突破制约我国海洋装备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装备,提高海洋装备国产化率。

1.海洋观测/监测/探测装备围绕制约海洋观测监测探测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的关键技术环节,开展从特种材料、感应元件、精密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形成涵盖新型、智能、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海洋动力环境传感器、海洋水质和生态环境监测传感器的系列化产品。

发展系列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海海洋锚系浮标、漂流浮标、剖面测量浮标和潜标。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UV、ROV、HOV、水下滑翔机等移动观测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具备替代进口能力。

发展海底观测网接驳、组网、路由等技术与装备,满足我国海底观测系统建设的需求。

2.海洋装备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发展绿色动力产业,重点突破高效燃烧、噪音控制、混合动力等关键制造和工艺技术;形成配套装备新兴产业,突破平台升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海洋平台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水下生产装备和系统、水下设备安装和维护系统,以及其它重大配套设备,为做强海洋装备心脏提供保障;发展适用于海洋运载和深水资源开发的高端新型配套装备,突破水下无人自治和载人运载平台关键技术与部件,船载甲板智能装备,以及水下作业保障关键技术,形成重点装备的产业化。

3.海洋装备新材料针对海工装备运动部件的重腐蚀环境,研究开发延寿数倍、数十倍于传统材料的表面防护涂层与整体材料,及其产业化制造技术,为国产海工装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解决关键材料的瓶颈问题;针对海洋漏油应急处理、海工废水油水分离等需求,开发高倍率、高效率的油水分离材料,设计制造出单次循环使用1000次以上的分离装备;解决传统防腐涂料施工表面处理要求高、涂装效率低、寿命短等共性问题,开发长效防腐涂料并形成产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