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学院论文报告书正文大学生焦虑量表的编制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编制吴梦昊,王阳鹏,李方灿摘要:本量表的主要以是我校在校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为主要测评对象,参考国内外部分其他社交焦虑量表,并通过经验分析法从内心体验、生理反应及行为表现三个方面编制测题。
在我校随机方便取样验证,得到分半信度系数为0.748,信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编制;社交焦虑是指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是焦虑情绪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与一般的情绪反应一样,社交焦虑也有三方面的表现,即内心体验,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其内心体验主要表现为在与人进行人际交往或回想人际交往过程时会有不安,羞怯的感受;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出汗,脸红和心慌等;在行为反应上,可能会表现为逃避社交情境、减少社会交往等。
处在大学阶段的青年正处在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时期,因此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重要的任务之一。
但目前部分大学生由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或人际交往受挫等原因,会产生社交焦虑的倾向,而导致他们在回避社交情境等行为,则阻碍了其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所以,能够有效的确定大学生社交焦虑倾向的程度,就有利于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及进一步的能力培养。
虽然目前也存在着其他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量表,并且经检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但是,其适用性的程度是根据其构建常模的样本的范围确定的,因此具有相对性。
所以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校学生。
1.编制方法1.1样本在量表制作过程中,用于施测的被试都是通过方便随机抽样法在我校学生中选取的。
在出测过程时随机选取护理专业、针推专业和应用心理专业的同学作为被试,发出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鉴定测验发放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份。
1.2测量工具自编《大学生社交焦虑问卷》。
1.3研究过程通过文献参考与经验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测题确立,在初测后通过相关法形成了测题区分度和测验题项;然后进行鉴定测验,运用分半信度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法计算出测验的信度及效度。
所得结果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由于条件原因,并未建立量表的常模,也暂时无法对以后的测验结果进行评估。
2.量表的编制过程2.1项目的搜集与编制在项目收集时参考了Scheier和Carver的自我意识量表中的社交焦虑量表、社交焦虑量表(LASA)及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SAI)。
同时结合生活学习经验,收集了社交焦虑的内心体验、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三个不同方面的表现。
初步却定了量表的题目的编写结构。
最初编制的测题共27题,包含反应内心体验13题,行为反应13题,生理反应1题。
量表采用五级计分标准,从“根本不符合、有一点符合、比较符合、特别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计1分、2分、3分、4分、5分,其中第4题、9题、14题、18题、21题、26题为反向计分。
总分越高说明被试社交焦虑倾向越高。
2.2量表题目的筛选及合成初测统计后进行区分度的计算。
总题相关太低,表明该题目与总量表所要测的内容相关太低,不能反应总量表所要测的内容,所以除去数据中未标记为显著(P<0.05)的题。
本测验第4题和第26题与总测验相关不显著,予以删除。
其余题目均具有良好的鉴别力。
表一项目分析的结果项目区分度1.502**2.526**3.384**4.1765.409**6.533**24.470**25.494**26.16027.607*** 表中**代表在0.01水平上显著,*代表在0.05水平上显著将删除后的题目进行重新编排,随机编排正向计分题目后,把反向计分题目均匀插入其中,形成新的量表,即得到合成测验。
2.3鉴定测验在信度估计时采用分半信度作为整个测验的的信度。
将整个测验的题目随机分为两组,编成两个分测验,形成鉴定测验的量表。
施测后,对两测验的总分进行相关度计算,所得分半信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0.619。
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结构效度较好的结果如下:表二检验性因素分析结果内心体验行为反应生理反应总分内心体验Pearson 相关性1.645**.411*.917**显著性(双侧).001.046.000N24242424* 表中**代表在0.01水平上显著,*代表在0.05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生理反应试题的与总分的相关过低,不能达到效度标准的要求,可能原因为试题较少。
内心体验与行为反应的维度与总分有较高的相关,具备较高的效度。
3.结果最终所得的量表共含有24道测题,包括内心体验、行为反应两个维度的题。
其中内心体验题共13题,含题1、2、4、5、6、9、12、14、16、19、21、23、24,行为反应题共11题,含题3、7、8、11、13、15、17、18、20、22、25,生理反应题共1题,含题10。
反向记分题共四4题包括题8、13、17、20.整个测验的分半信度为0.619,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检验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测验的各维度之间具有较好的效度水平。
(最终量表将以附录的形式附于论文之后。
)参考文献:[1] Scheier,Carver. 自我意识量表,1985.[2] Liebowitz. 社交焦虑量表(LSAS),1984.[3]钱铭怡,忠杰. 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53-56.[4]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三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附录一初版量表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指导语:请认真仔细地阅读下面的每个条目,并判断与你感受和行为的符合程度,并从下面的标准中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作为条目的答案并填在题号前面。
本次答题的结果仅仅是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反应,可以对照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实际,按实际作答即可。
本次测验结果也并不会对大家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1 描述与我根本不符合;2 描述与我有一点符合;3 描述与我比较符合的;4描述与我还是特别符合;5 描述与我完全符合的。
(1)当你在小组内与成员讨论问题时感到特别紧张;I(2)当你在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感到我完全不敢说话;I(3)在课堂上不敢与老师对视;M(4)我总是和人自来熟(R)M(5)在有人注视的时候学习,看书,做作业感到十分不舒服;I(6)进入已经有人的就坐的自习室跟到不安,想要离开;I(7)在学校遇到不太熟悉但又认识的人与自己搭讪感到不自在;I(8)在下课后遇到老师会极力回避;M(9)在学校我总是很积极的参加各种活动;(R)M(10)当聚餐中大家在说笑时自己总是插不上话;I(11)与一位异性交流交流时总是会脸红,紧张;P(12)与不认识甚至不太熟悉的人电话通话总只会紧张的说几句;M(13)总觉得自己回答错问题后一定会很难堪;I(14)在遇到老师的时候热情主动的打招呼,聊天;(R)M(15)与一位不太熟悉的同性交流的时候感到紧张与不自在;I(16)去人多的地方时我总是会找个朋友陪自己;M(17)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害羞的样子;I(18)在与学长学姐交流时能应答自如;(R)M(19)在与不熟悉的人对视时紧张得低头快步离开;M(20)希望自己变得更加活跃并擅长与人交流;I(21)在参加同学聚会时,我总是与很多同学都有共同话题;(R)M(22)我与所参加社团的成员几乎不熟悉;I(23)我很少参加学校里的社团活动;M(24)我在高中时班里熟悉的同学也不太多;I(25)高中时我很害怕去问老师和同学我不懂的问题;I(26)在家里亲戚们都说我很会说话;(R)M(27)家里有不太熟悉的人来做客时,我总是特紧,总希望呆在自己的房间。
M 评分标准:本套测量题采用五级计分标准,其中第4,9,14,18,21,26题是反向计分。
被测量者的原始分数介于27分到135分之间。
附录二最终量表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指导语:请认真仔细地阅读下面的每个条目,并判断与你感受和行为的符合程度,并从下面的标准中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作为条目的答案并填在题号前面。
本次答题的结果仅仅是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反应,可以对照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实际,按实际作答即可。
本次测验结果也并不会对大家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1 描述与我根本不符合;2 描述与我有一点符合;3 描述与我比较符合的;4描述与我还是特别符合;5 描述与我完全符合的。
(1)当你在小组内与成员讨论问题时感到特别紧张;I(2)当你在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感到我完全不敢说话;I(3)在课堂上不敢与老师对视;M(4)在有人注视的时候学习,看书,做作业感到十分不舒服;I(5)进入已经有人的就坐的自习室跟到不安,想要离开;I(6)在学校遇到不太熟悉但又认识的人与自己搭讪感到不自在;I(7)在下课后遇到老师会极力回避;M(8)在学校我总是很积极的参加各种活动;(R)M(9)当聚餐中大家在说笑时自己总是插不上话;I(10)与一位异性交流交流时总是会脸红,紧张;P(11)与不认识甚至不太熟悉的人电话通话总只会紧张的说几句;M(12)总觉得自己回答错问题后一定会很难堪;I(13)在遇到老师的时候热情主动的打招呼,聊天;(R)M(14)与一位不太熟悉的同性交流的时候感到紧张与不自在;I(15)去人多的地方时我总是会找个朋友陪自己;M(16)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害羞的样子;I(17)在与学长学姐交流时能应答自如;(R)M(18)在与不熟悉的人对视时紧张得低头快步离开;M(19)希望自己变得更加活跃并擅长与人交流;I(20)在参加同学聚会时,我总是与很多同学都有共同话题;(R)M(21)我与所参加社团的成员几乎不熟悉;I(22)我很少参加学校里的社团活动;M(23)我在高中时班里熟悉的同学也不太多;I(24)高中时我很害怕去问老师和同学我不懂的问题;I(25)家里有不太熟悉的人来做客时,我总是特紧,总希望呆在自己的房间。
M 评分标准:本套测量题采用五级计分标准,其中第8,13,17,20,题是反向计分。
被测量者的原始分数介于25分到125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