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刚柔
•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 一对重要范畴。 • 与崇高(或壮美)、优美(或秀美)相当, 但并不完全等同,带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 《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气韵
• “气”:哲学的宇宙生命本源之“气”、艺 术本体之“气” • “韵”:音乐和谐之“韵”、一切艺术内在 情趣意味之“韵” • 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 本精神,也反映着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 • 表现: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含蘊无限情 趣的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造成形有尽意 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 审美范畴 是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美学思想形成 的漫长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与时代的 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民族心理密切联系在 一起。
• 西方传统美学: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 性 • 中国传统美学:中和、刚柔、虚实、气韵、 意境
优美与崇高
• • • • • 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崇高的文化内涵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 对于康德的崇高 在于体积巨大的 观点,受到后人 的批评。英国的 勃拉德莱在《牛 津诗学讲义》中, 就举了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写到的 麻雀抗拒猎狗的 例子反驳康德的 这个观点。
勃拉德莱F.H. Bradley (1846-1924)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 但是与崇高近似的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 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 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 以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 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杏花 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这里的 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 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米兰大教堂
科 隆 大 教 堂 的 尖 顶
崇高的审美特征: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 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 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 “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 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 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 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 无光了;火山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的 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中,把崇 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 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 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 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 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 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 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 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
康德
• 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建筑 的最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大的 天主教堂。建 造这座建筑历 时120年,多名 重要建筑师与 艺术家参与设 计,其中以伯 拉孟特和米开 朗基罗最为著 名。
“是一种天国仙界中的 平和与安静。”“在拉 斐尔的任何画幅之前, 必得要在静谧的和谐中 去寻求它的美。”(傅 雷)
拉 斐 尔 : 《 美 丽 的 女 园 丁 》
• 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 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 悦之情。“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 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 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勃兰兑 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杏花春雨江南”与“杜丽娘”(阴柔之美)
美大 )江 东 去 ” ( 阳 刚 之

• 而在西方艺术方面,朱光潜先生用米开朗琪罗和 达· 芬奇的作品为例加以说明。他们分别是刚性美和 柔性美的极端代表。米开朗琪罗的两尊雕塑作品 《摩西》和《大卫》中塑造了摩西和大卫这两位远 古时代希伯来民族的英雄和领袖。“你看他的《摩 西》!有比他的目光更列的火焰么?有比他的须髯 更硬的钢丝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 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罢?”而达· 芬 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 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
审美范畴
•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 自然美和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 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审美特性和审美 感受)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 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 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 的概括和反映。”
虚实
• 通过有限的艺术 形象含蕴着丰富 而生动的审美意味,给人以无穷的情思遐想, 从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 • 例:书法中的“计白当墨”;绘画中的“画 留三分白,气韵自然生”;戏曲舞台上的虚 拟动作;园林、建筑中的空间布置的美。
意境
• 包蕴“意象”、“形神”、“情景” • 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成为中国美学 独特体系中的精髓与核心。 • 渗透于中国各艺术门类,包括诗、词、曲赋、 戏剧、小说、绘画、音乐、园林等各方面。 • 王国维对意境理论作了总结性的概括。他认 为,意境源于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交融化 合。
米开朗琪罗《大卫》 (古以色列国第二代国王。在 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统一的 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
米开朗琪罗 《摩西》 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 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 执笔者。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 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 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 (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 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 神借着摩西写下《十诫》给他 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 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黑格尔(1770~1831)
•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 东西时,或者感到恐 怖,或者惊奇,或者 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 类的尊严产生自豪, 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 渺小、衰弱而丧魂落 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 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 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 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 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 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 在于使人狂喜。…….” 朱光 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 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 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 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 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 态”。
电 视 剧 《 红 楼 梦 》 中 林 黛 玉 造 型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和“优美”类似的 范畴:
阳刚之美 骏马西风冀北 阴柔之美 杏花春雨江南
宋词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豪放派)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 板,唱“大江东 去”。 (婉约派)柳郎中词, 只好十七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唱“杨 柳岸晓风残月”。
•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 姚鼐列举的刚性美的 对象有:雷霆闪电、 崇山峻岭、对于人来 说如凭空远眺、万千 将士勇猛杀敌等等; 而柔性美的对象有: 云、霞、清风、烟雾、 幽静的山林里潺潺的 溪水等等。
姚鼐 (1732-1815) 清代学者、古文家、诗人
• 朱光潜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刚 性美和柔性美的区别。比如,“走进 一个院子里,你抬头看见一只老鹰站 在一株苍劲的古松上,向你瞪着雄赳 赳的眼,回头看见池边旖旎的柳枝上 有一只娇滴滴的黄莺,…?”“鹰和 松式的美”是刚性美,和“莺和柳式 的美”是柔性美。葬花的林黛玉就是 “莺和柳式的美”。
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 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 腊文化。
古 希 腊 雕 塑 : 掷 铁 饼 者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仅表现于建筑 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 式。
拉 斐 尔 : 《 西 斯 廷 圣 母 》
溪流
溪流
海洋
火山
•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 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 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崇高”对象的特征 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主 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 严而产生的快感。
•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 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 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 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 怖。比如,浩瀚的海洋、 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 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 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 而引起崇高感。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 但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 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 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 力,想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 到愉快和向往。 • 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 值得注意的。丑本身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 起强烈恐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就会显得 崇高。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 范畴受到高度重视。
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 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欧洲普遍 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 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自然界中 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 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 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 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种 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 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 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 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 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 魄。” ——《论剧体诗》
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
朱光潜先生 (1897—1986)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 《论崇高》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 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 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生活对人的 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和 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 果——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 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 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