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谭文淼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性的一步。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从信息论角度看,审题就是要求我们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能准确全面地获取和把握。

这种信息无非是两类:提示和限制。

提示,是告诉你应该写什么;限制,是告诉你不该写什么。

我们在审题阶段掌握好这两大信息,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一、准确地获取作文题目的信息㈠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这是审题立意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没有走好,很可能会“满盘皆输”。

对作文题目中的概念一定要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

例如199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尝试”是指“一次有目的、有意义、带试验性质的实践活动”,它不等同于“体验”、“经历”、“实践”。

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中“脆弱”不等同于“怯懦”、“虚弱”、“羞怯”。

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不少考生用“克隆”代替“移植”,用“记忆力”代替“记忆”等等,是丢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是有感情色彩上的区别,“丰富多彩”是一个褒义词。

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诚信”,其中“信”是守“信用”的意思,不仅仅是“诚实”的问题。

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心灵”一词的理解一定要弄清楚,它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一种神圣的对待,是具有严肃意义的。

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其中“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

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

“亲疏”二宇可以说是题眼。

因此,要搞清词语的真正含义,不管是基本义、引申义还是比喻义,都要对其准确把握,不能亦彼亦此,似是而非。

㈡正确对待题目的范围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一般来说,题目都会有一定范围的限制,我们一定要辨清,不要超越这个范围。

例如有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看课外阅读”,其中“课外”二字是很重要的限制成分,可是有的考生在写作中不知不觉丢掉了“课外”二字,大谈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大大削弱了说理的力度甚至文不对题。

又如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心灵”是对选择的一个限制性词语,一般来说,像穿什么衣服的选择,吃什么东西的选择等等,是很难称得上达到了“心灵”的选择这一高度的。

㈢对概念的关系要清楚弄清概念的关系是为了弄清写作重点。

例如 1998 年高考作文试题“战胜脆弱”,要弄清它是动宾短语,所以写作重点应放到“战胜”这个动词上,而不应用大量篇幅去写自己过去如何如何脆弱,现在如何如何不脆弱了等等。

应该写出战胜的过程、战胜的意义。

又如1988年上海试题“清流与活源”就是条件关系,如果误认为是承接关系或取舍关系,那么文章当然写不好甚至文不对题。

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其实讲的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不会受感情因素的影响,会受多大的影响”的问题。

㈣正确处理“提供材料”的作用如果是文字材料作文,一定要善于通过分析修饰、限制成分来把握材料强调的意思,一定要善于通过分析材料本身的详略来领悟作文题目主要的写作意图。

如果是漫画供图作文,则首先要在观察上多下功夫,要关注漫画的题目、文字,要仔细体会漫画的超常夸张之处,从而把握漫画的寓意。

例文精选:(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杂以成其大(上海考生)“杂”的名声不好。

但仔细想想,成其大者,非杂邪?波澜壮阔的大海,如此地雄奇壮美。

成其大者,正是这声名并不佳的杂。

百川东到海,大海以它广阔的胸襟,包容的气度,接纳了各方的来客,“杂“使它积小流以成大海。

而那涓涓的细流,汩汨的泉水,因为纯,终究无法拥有大海的气魄。

那夹缝中生存着的小草,吸收着大自然的雨露、养分,因为“杂”,它的生命力是如此地顽强,它得以历尽风霜、磨难,而依然完好无损,享受着阳光。

而那室内的花朵,只喝调配的营养液,如此纯的生命,也是极容易凋零的。

杂以成其大,这道理在自然界适用,对人来说,同样如此。

郑板桥,会作诗,也会泼墨作画,还写得—手好字。

他的学问是“杂”的,杂以成其大,使他成为“千秋不变之人”。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纯,则只能囿于一个小小的角落。

杂会增加你的阅历,开阔你的胸襟,使你变得大气。

如果你试图只读文学而想成为—代文豪,那你是妄想。

如果你试图只读物理而成为物理学家,那你是徒劳。

“杂念”固然会耗费更多的时候,见效也更慢—些,但只有这样,你的头脑才会更加充实。

“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就是这个道理。

不仅仅求知,做人也应该如大海一样,杂一点。

这似乎是有违常理的,但确实是如此。

广交朋友,使你从不同的人那里获得不同的见解、意见,取其精华,便成就了你的大。

接受各种思想的熏陶,使你获得不同的感悟与真理,取其精华,便成就了你的大。

钱钟书、林语堂无不是“杂食”性的,杂使他们显得深厚、开阔、豁达。

大肚能容天下之事,杂一点,人生就会添上睿智、豁达的注脚。

歌德显赫过,安逸过,也流亡过,杂的人生使他为我们留下了《埃格蒙特》,也留下了伟大的思想和形象。

人至纯不可,至杂当然也不可。

无论多么杂,只要他是伟大的,总会保留着一份纯。

大海的纯在于它的雄奇与广阔,小草的纯在于它的顽强与平凡,郑板桥的纯在于他的竹一般的品格。

“杂”的名声不好,因为我们觉得它与纯对立。

但“杂”与“纯”不也是可以统一的吗?“纯”是我们的筋骨与脊梁,“杂”是我们的血肉。

只有骨架,没有人愿意接近,只有血肉,就只能匍匐在别人的脚跟前了。

“杂”与“纯”的统一,方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纯以立其身,杂以成其大。

本文主要特点有:第一,对话题“杂”的含义界定准确,非常切合题意。

正如作文题中所说,“杂”的含义很多,一般可以理解为“多种多样的”、“正项以外的或者正式的以外”、“混合在一起或搀杂”等意思。

要求考生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作文,本文作者将“杂”的含义界定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取其褒义,构思作文,中心突出。

第二,内容充实。

一开头,以大海、小草作类比,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从自然界存在的现象证明了“杂以成其大”的道理。

接下来,举郑板桥、钱钟书、林语堂、歌德等典型例子,从文化艺术领域角度论证观点,结合运用引用、论证等方法,充分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内容翔实。

第三,结构严谨。

开头用间接式提出论点:“‘杂’的名声不好。

但仔细想想,成其大者,非杂邪?”何以见得?作者认为,大至大海,小至小草,无“杂”不能成其大。

通过“杂以成其大,这道理在自然界适用,对人来说,同样如此”这一段落的衔接,文章自然过渡到下文对人类社会中“杂以成其大”的论述,结尾以“大海的纯在于它的雄奇与广阔,小草的纯在于它的顽强与平凡,郑板桥的纯在于他的竹一般的品格”收束全文,以“纯以立其身,杂以成其大”再次强化中心,说理层次清晰,结构布局合理。

第四,语言表达富有文采。

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有力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二、全面获取作文题目的信息㈠要审清题干,不要遗漏重要信息如1990年高考大作文,要求就玫瑰园中“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这就限定了议论的指向是“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

有不少考生忽略了这种限定,写成先写对第一位小姑娘说法的看法,再写对第二位小姑娘说法的看法,二者平分秋色,成了两篇文章的拼凑。

这种偏题是忽略题干中重要信息所致。

再如2003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在引述《韩非子》的寓言后,导语的第一句话就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这显然是在提示考生,不要就事论事,囿于一隅,死盯住寓言不放,而要在读懂寓言,把握寓意的基础上,把注意力投向“现实生活”,思考当今社会与此类似抑或根本不同的情况,从正反两面拓展思路。

北京卷“转折”的导语更直接,题目一上来就是“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

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这样的导语,不仅把话题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引导考生去思考与话题相关的材料和内容,而且用语亲切,可以使考生在温馨的气氛中,触发联想,抒写感受,迅速进入写作最佳状态。

而沪卷的导语则从“杂”的词义内涵和感情褒贬切入,要求考生“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来写文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道题目的命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要求考生关注人生,不能“一心只读高考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必须关心自己周围发生的重大事件,认真思考与自己与国家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

㈡要审清方式,不要忽略方式特点例如1991年高考大作文,题干设定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

请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考生对辩论方所持观点的选择,实际上也包括了对论证方式的选择:如果选“近墨者黑”,那么显然以写立论更合文题特点;如果选“近墨者未必黑”,那么显然以写驳论更合文题特点。

㈢要审清要求,不要忽略提示和限制高考作文试题中的“注意”或“要求”,是整个试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审题时对这两部分切不可掉以轻心。

不少考生虽能正确理解话题含义,但写作时可能会因情绪紧张而茫然无措,不知如何打开思路。

不要紧,这时可查找我们“作文电脑中的快捷键”——提示语。

话题中的提示语,是命题者精心构思而成的,它可以激发我们写作的灵感,使我们更快更好地切入写作范围,确定写作角度。

再看2003年高考作文的提示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个提示语,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1 .我们可以写今天现实生活中的故事;2 .可以写感情对事物的认知起了反面束缚作用的事情;3 .还可以与上述立意相反,写感情对认知起正面促进作用的事情;4 .可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刻剖析,或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写成议论文,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迅速判断出哪些内容自己有话可说,哪些内容最吻合题意,哪些是可以创新的题材。

只有准确全面获取信息,才能很好地输出信息,所以,在审题阶段确保准确全面,是成功地表情达意的先决条件。

例文精选:(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放下感情的叶片(江苏考生)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我们往往只在意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我们的眼光常常只停留在一小部分人身上,比如父母、师长、朋友和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