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委婉语认知开题报告

委婉语认知开题报告

委婉语的认知角度
学生:张娥
指导教师:潘正华
教学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专业方向:语言学
1课题来源
本课题:委婉语的认知角度,作为多年来对隐喻研究这一大课题的一个新的小分支,来自于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之一,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题。

2 课题的目的,意义,所属领域和研究现状
2.1 课题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委婉语的认知角度着力于研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发展和生成动力,并通过分析具体语境中委婉语使人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委婉语的生成过程及其意义,以便人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能够选择应用合适的委婉语。

使委婉语更有效的服务于人际交流。

委婉语作为一个修辞格,我们倾向于采用“替代”说,因为从语言层面来看,委婉语就是“用一种在使用者看来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替代’可能会令听者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

委婉语的运用能反映出心智主体选择性地使用喻体来替代本体的思维过程,突显了主体的意向性。

由此看来,委婉语具有显著的认知意义,人的认知能力影响到对委婉语的创造使用,反之,委婉语的创造使用对人的认知能力会有积极作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委婉语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委婉语的本质和构成机制,对于主动地,自由地,准确地运用语言有积极地意义。

2.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术动态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中的润滑剂,在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委婉语的产生与使用是与人类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的,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及理论对英语委婉语委婉效果产生的内部心理机制的探究无疑是在研究英语委婉语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而委婉语作为隐喻的一个分支也由此成为国外众多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学者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也日趋高峰。

陈原(1983)在其专著中专门探讨了委婉语。

束定芳(1989)运用语用学理论较全面的论述了委婉语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

李国南(2001)曾用符号,思维和所指自然的关系来说明委婉语是怎样达到委婉效果的。

21世纪后,国内涌现出许多从认知的视角来研究委婉语的文章,如:王永忠(2003)的《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邵军航,樊葳葳(2004)的《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以及刘越莲(2010)的《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研究》等等。

他们均从认知的某一方面对委婉语进行了研究。

据有关学者调查, 国内有关语言学的刊物发表的有关隐喻的论文已近百篇,其中关于委婉语的论文占去大半。

随着国外有关隐喻研究的迅速发展,以及认知观隐喻
研究的学者不断取得的新的成果,从认知角度对委婉语的研究也将取得新的进展。

3 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名称
[01] Peccei, J.S. Pragmatics[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Limited, 2000.
[02] Lakoff,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03] 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1983.
[04] Neaman,J.S.& G. Silver."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 misms[M].New
York:Facts on File.Inc,1990.
[05] Eugene, Nide.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06] Rawson,H.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M].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1981.
[07] Searle,J.R.Speech Act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08] Sperber,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5.
[09] 陈道望. 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10]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63.
[11] 李恒威, 王小璐, 唐孝威.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08 (5).
[12] 李国南. 英语中的委婉语[J].外国语,1989 (3).
[13] 李桂媛.英汉禁忌语及委婉语探讨[J]. 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14] 胡文仲. Crossing Cultural Barri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31.
[15] 胡壮鳞.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 刘景钊. 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7] 齐品,杨立斌. 委婉语的语用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5).
[18] 邵军航,樊葳葳.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外语研究,2004,(4).
[19] 沈少华.英语趣味修辞格[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0] 谌莉文.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音与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8).
[21] 司富珍,王艾录.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22] 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1989,(3).
[23]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4] 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 2003,(2).
[25] 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6]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7] 张丽丽.委婉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差异[J].学术论坛,2010(8):262.
[28] 周福娟, 汤定军. 英语委婉语概念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语学刊,2008 (5).
4研究的内容
基于对所收集资料的理解与分析,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1)有关委婉语的基本概况,包括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及基本特征。

2)委婉语与认知,委婉语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语言使用,社交关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认知的角度深
刻挖掘委婉语的实质和本质,分析人们在不同具体语境中使用的委婉语,从而加深对委婉语及其生成机制的认识,达到正确恰当使用委婉语的目的。

3)委婉语的认知功能,通过对委婉语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探讨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和认知功能。

正确认识委婉语,使其更有效的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

5研究设计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查阅大学图书馆和外国语学院资料室的相关期刊文献来了解这个问题研究发展的动态,查阅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增进对本课题的认识和探讨,以及结合委婉语在人们社交生活所产生影响来进行分析研究的。

本课题将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有关委婉语的基本概况,包括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及基本特征;2)委婉语与认知;3)委婉语的认知功能。

我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前人所得成果的分析,总结,和对近期关于该课题的学习研究,加上个人对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的委婉语和其生成机制的分析研究,总结所获得的发现,最后写出该课题的论文。

6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
2013年7月11 日—9 月 10 日搜寻文献,完成“外文翻译”,交指导老师。

2013年9月 11 日—10月10日完成“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

2013年10月11日— 10月 31日查阅及整理资料,为后续论文正文写作做好准备。

2013年11月1 日—2014年1月15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正文初稿。

2014年1月16日—4月 20日正文由指导教师审查,学生修改并完成正文。

2014年5月7日— 5月9日装订论文
2014年6月1日—2014年6月7日毕业论文答辩。

7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计划通过充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一篇具有初步研究水平的论文。

最终完成时间为2014年6月1日—2014年6月7日。

8 现有的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本课题将利用三峡大学图书馆及外国语学院资料室的相关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料,有针对性地从图书馆中国知网和学术期刊网上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并向指导老师寻求相关课题的指导帮助。

9 协助单位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协助单位:图书馆、中国知网、外国语学院等。

主要解决问题:搜索整理相关资料、提供必要的指导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