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生态环境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是“为民务实清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教育随着国力的增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义务教育得到普及,职业教育体系己经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己经到来,然而人民群众面对物质建设丰富时,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趋迫切,从过去的有学上到如今的上好学。
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充分肯定教育长足发展时,反思当下教育环境,剖析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象与根源,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意义犹为重大。
当下的教育环境存在哪些恶化呢?
1、个别区域,教育布局不科学
教育布局应尊重教育规律,应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龄人口的实际情况来统筹教育资源。
然而现今的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高调重视教育,另一方面做足教育文章,建立一个新区就要办一两所学校,不顾该区域原有教育实际,美其名曰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利用教育聚集人气,带动房地产业,最终拉动GDP。
80%县城都将本地办学声誉较好的学校搬到郊区,美其名曰重视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导致原先学校的底蕴不复存在,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管理成本上升。
2、招生政策,是少数学校庇荫大树
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和颁布的招生政策和计划时,为直属优质学校的招生量身打造,出台有倾向性的保护政策,如可以面向全省、面向全市招生,促其做大做强。
而这唯一的利好,往往招揽不来外地的优质生源,却用本地其他弱势学校的活力、竞争力、发展为其垫背,弱者被蚕食,强者在鲸吞,导致县域教育资源日趋衰减。
于是县域的高中优势不优,农村初中与小学裂变,生源向县城集中,农村学校明显萎缩。
也正因为“气粗”又“财大”的优质学校侵入和侵占,薄弱学校办学战战兢兢,农村学校办学岌岌可危,生源萎缩,教师不安心,哪来的发展,哪来的均衡?
同时,各类各层次学校为争优质生源,纷纷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甚至还做出不切实际的宣传。
如许诺给成绩好的学生奖金,家庭殷实的学生也会因此获得以“助学”为名的奖金;有的学校甚至承诺,原毕业学校推荐一个优质学生来,就付给原班主任几百元辛苦费。
这些行为是用铜臭玷污教育的纯净,对身处教育环境中的学校、老师、孩子、家长带来的只有“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的恶俗,教育的“教化”作用传递的恰恰是负能量。
3、规范办学行为,是出故障的红绿灯
规范办学行为,是为了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法规在学校的全面贯彻和执行。
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失公允。
如对于节假日禁止补课情况,公办学校不能补,民办学校照常补,离省城近的地区学校不补,离省城僻远的地方学校照常补,有的城市学校租借校外场所变相补。
许多学校为揽生源,美名办实验班、特色班、创新班等,导致学校内部班级学生分班不能均衡,从入口就开始挫伤了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积极性。
诸多班级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是从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上考虑,而是按考试成绩位次排座位。
座位成为成绩好的学生直观的福利。
4、学校安全,成了实践活动的绊脚石
安全是学校工作的底线,安全第一,生命至上,这是教育人头上的紧箍咒。
每所学校在安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
学生实践活动与学生安全是针锋相对的矛与盾。
学生远足、夏令营等游学形式,是受学生欢迎的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很有益,可是很少学校能坚持做到。
如果学校开展师生集体外出的实践活动,向主管部门申报请示,也很难获得批准。
究其原因,大家都怕出安全事故。
在安全工作上,学校不堪重负,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安全责任无限放大。
一些地方只要学生出现伤亡事故,不管是否是学校或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责任,为平息家长无处可泄的怨愤,为满足家长胡搅蛮缠的要求,学校总
要为此买单,甚至被追究莫名的责任。
于是学校出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少开展的活动不多开展,能不开展的活动也必不开展。
在安全底线的面前,各类学生实践活动多数是偃旗息鼓了。
5、校长负责制,是办学自主权的标签
校长负责制赋予了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是学校领导机构的核心机制,是办学自主权的标志。
可如今校长负责制只是单纯的标签,提提而已。
一把手负总责,万事皆集于校长一身,校长身上负有无限责任,任何工作校长都是第一责任人,而权力不知在哪些方面得以体现?
关于教职工招聘,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为体现公平、公正,赋予用人单位的学校只上报招聘人数的权限,无需参与招聘过程,招聘来的教职工往往不合学校实际,师资队伍出现诸多失衡现象,如性别、年龄、学科等结构严重失衡,甚至连班主任的人选也难找寻。
关于教师流动,教师只能顺向流动,不可逆向流动,一些地方声誉较好的学校,教师只能进不能出,长此以往,教师养成老大自居的傲气,学校缺少活力,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教学。
6、教师支教,是形式大于实质
教师支教原本是个好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薄弱地区教育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均衡的发
展,也是教师职称评审必备条件之一。
支教形式不错,但支教方案不严整,支教措施不切实际,无实质效应。
支教学校的教师编制一般比较紧张,教师支教后,支教学校的师资队伍如何补足?被支教的学校师资队伍自然富裕了,导致原校的教师无具体一线工作任务,成为了赋闲的人员。
于是双方学校,往往商量着应对这彼此都尴尬的局面,让支教的教师心挂两头,时时事事准备主管人事部门的检查,不能安心教学。
7、教材不一,谁系的铃谁来解
和含二县行政区划调整至马鞍山已三年,但两县与市区的英语教材至今还没有统一,很不便于全市英语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究其原因,当年教材招标定下来,省教育厅及出版社不允许更改,更有甚者还要求学校征订两套英语教材,问题到底出在何处?问题谁来解决?谁为问题买单?
8、教育投入负债,是普高身上的牛皮癣
教育是公益事业,高中办学属于政府行为。
公办学校必须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学校收入全部缴入财政专户。
然而一些普通高中被赋予拉动地方经济的职责,迁校址,拓校区,兴建设,添设施,负债累累,无法偿还,而政府往往在学校拉高了周边地区土地及房产价格之后,就不管
学校债务了,导致诸多学校入不敷出,难以维系,甚至有破产的危险,严重挫伤了期望物质生活改善的教师们工作积极性。
校长也被债务缠得透不过气来,很难专心抓教学。
9、满意教育,让谁满意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办学的标准,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政府为了给群众一个顺畅的诉求渠道,“规范办学行为平台”“市民心声”“政府论坛”“某某信箱”等众多平台应用而生,也不断接到群众对学校问题的投诉。
这本来利于家校互通的平台,却为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便利。
极个别学生或家长,甚至动机不纯的补习辅导机构,一个电话,一个帖子,一个邮件,教育主管部门责成学校查得人仰马翻,彻底顺应,以致学校不敢处理问题学生,教师不敢管理问题学生。
这样的办学环境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吗?当今的教育是满足众多人的教育需要,还是满足于少数人的需求?10、教师培训,让教师负重前行
教师培训是为了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改变教育方式,但现在却成为教师一个沉重负担。
为了参加职称评审和岗位晋升,教师每年要参加若干培训,不管什么部门组织的,只要有培训,就付款参加,胡乱应付,只为获取其认可的学时。
教师培训,功利色彩严重。
公需培训中有的项目与教师
工作毫不相干,但必须要参加;有一些部门组织的培训只要交了费,不培训也给结业证书;有的教师参加一些其他教育机构的培训,分明发了结业证书,注明学时,而地方培训机构却不承认;有的培训时间不合理,培训的部门之间不整合。
教师“被”培训,无学习的收益,有的是疲于应付的怨声。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一定要了解群众心声,为民务实。
面对以上教育生态环境的隐忧,必须治理教育环境,优化教育结构。
第一、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克服教育的功利性,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做好教育的布局调整,汲取农村危改的教训,严防教育的产能过剩。
第二、营造风清气正的招生环境,克服以升学率高低为优劣的评价体系,根据生源分布特点,尊重考生志愿,鼓励公平竞争,提倡多元发展,百花齐放,消除政策壁垒,反对一枝独秀。
第三、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主管部门执法要公,在规范办学行为上无特区,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定律准星为本,不能人云亦云,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台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师流
动机制和支教制度。
第五、坚持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一批立足本地、献身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学校章程,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依法治校、阳光行政、民主管理。
赋予校长办学自主权,把治理学校的权利和责任真正给予校长,建立校长目标考核绿色评价体系,推行校长的责权利统一机制。
第六、强化学校管理,狠抓教风学风,着力培育校风,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努力把每所学校都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