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义演变浅析

词义演变浅析


文》: 1、词义演变的客观原因
社会发展史词义演变的客观原因。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 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最为密切。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随之也会影响 词汇产生发展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有新词的产生,旧词的 消亡和词义的转移,而本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们不能无限制 的创作新词,必须用旧词反应新意,词义的演变就这样产生了。 如“钱”,原是一种生产农具,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它曾经充当 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人们有仿造它的形状铸造货币, “钱”就 由原来的工具之意演变为货币之意了。
的……”
2、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词义升格和词义的 降格。
(1)词义的升格
人多思维模式和认识能力的变化时词义演变的主观原因。在 古代,人们受落后生产力的影响,认识水平停留在比较低的状 态。如古代和现代对于“一”的解释:《说文》“一,惟初太 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在古代“一”被赋予过 多的人为因素,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数目,最小的 正整数。”体现了古代和现代的差别。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 步,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越来越准确,这就造成了词义的演变。 如“鲸”,《说文》: “鲸,海大鱼也。”过去,受认识的局 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里面的大鱼。现在《辞海》解释“鲸,水 栖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一米左 右,最大的可达30米。” 3、语言自身的原因 由于语言接触,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如 “采”,《说文》:“泵,深也。”段玉裁注:“此以今字释古 字也。”“浅”,《说文》: “浅,不深也。”据此可知. “深”与“浅”是反义词。后来, “深”的意义发生变化,新产 生了深奥,深厚的意义, “据
——铝62秘——
词义演变浅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孙艳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青春岁月 BLOOMING SEASON 2012(2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csy201222048.aspx
词义的演变起始于上古时期,漫漫历史长河中,词义不断的 发生变化,向着更科学,更准确的方向发展。外来词语的传人使 得词义更加多样化。如日本从中古时,就从中国搬用了大量的汉 语,明治维新后,又以这些汉语意译了一些英语外来词,如同 志,专制等。这些既承载汉语意义又融合英语的日借汉语,在明 清史,又被中国留学生带回中国,词形上看是汉字,但词义发生 变化。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词义的演变会伴随着社会 的发展而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l
脏东西。”如洗澡,洗车等。
“闻,知声也。”《苟子・儒效55“不闻,不若闻之;闻 之,不若见之。”《礼记・大学》“-12,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我们知道,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是各个 器官综合使用的,也许因为这个原因, “闻“由听觉逐渐转移为 嗅觉。《韩非子・十过》“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 还。”这里的闻指嗅到。在魏晋时, “闻”才普遍用于嗅觉。 《现代汉语词典》解为“用鼻子嗅”。 4、语法化 词汇语法化,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音、语位、语义、 语法、语用诸方面的作用下,词由某种词汇意义到某种语法意义 的演化。如“很”,产生于上古时期,《说文・彳部》:“很, 不听从也。”由此可见, “很”本表人物违逆之行动,后引申表 入物之“凶狠”。多作谓语。近古时期,很从人性凶狠,引申为 人物严重的行为性质,从谓语的位置上逐步转移到状语或补语的 位置上,并在表意上越来越抽象。从严重性质的形容词逐渐向副 词虚化。到清代,副词“很”已经发展成熟。词汇语法化不仅有 形容词语法化,还有名词语法化和代词语法化等。 二、词义演变的原因
2、词义演变的主观原因
(2)词义的缩小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况反应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 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 品。《说文》: “瓦,土器已烧之总名。”段玉裁注: “瓦为已 烧者也。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胚,已烧皆谓之瓦。《诗・小 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现 在“瓦”特指屋顶所盖之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铺屋顶 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fMl.人民出版社,1953 【2】李丹词叉演变探微[『1.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盯1.外语学刊,2010 [51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fMl商务印书馆。2011,
青 春 岁 月
词义演变浅析
口孙艳(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词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人民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语言自身的原因也会产生词义演变。本文把词义演变的类
型暂且分为词义范围变化、词义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转移和语法化几个方面。
【关键词】词义演变;分类;原因 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各个系统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这 主要是因为语言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和社会的联系紧密程度不同。 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紧密。在人类的生活中,新事物的产 生,旧事物的消亡,人类思想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引起词汇中新 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如斯大林所说“语言中的 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时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动中。” 一、词义演变的类型 关于词义演变的类型,现在比较认可的说法是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德国语言学家保罗在他的《语言史原 理55中提出了并承认了这一观点,王力先生也在他的著作《汉语 史稿》中沿袭这一说法。不仅如此,很多作为学生教材的《现代 汉语》、《语言学纲要》等书也都如此归类。关于词义演变类 型,作者认为可以分为词义范围变化、词义感情色彩变化、词义 的转移和语法化几个方面。 1、词义的范围变化 (1)词义的扩大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应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 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如“江”,在古代是专指长江。 《说文》:“江,江水也,出蜀湔氐徼外崤山,人海。从水工 罄”《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出今四川I龙安府松潘厅北西番界 大分水岭,即《禹贡》之岷山也,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至苏州府昭文县境如海。”《苟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岷 山。”《史记・项羽本纪》: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 西。”后来在专有名词后加“江”字,《史记・货殖列传》: “浙江南则越。”“江”已经变成河流的总名。《现代汉语词 典》解释为“大河”,如珠江,黑龙江等。又如“洗”,本意为 洗脚。《说文》:“洗,洒足也。”颜师古注道“洗足也。”在 汉代,“洗”,专指洗脚。《论衡-讥日》:“且沐者去首垢也, 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说明在东汉时,“沐”专指 洗头, “洗”专指洗脚。现在“洗”的对象已经扩大至一切物 品。《现代汉语词典》:“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
有了浅显、浅薄等意。
升格指词义从贬义或中性义转变为褒义。如“锻炼”,古指 罗织罪名,陷害好人。《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一t2,近 厚;锻炼之吏,持心进薄。”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是褒义。《现代 汉语词典》“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 体利益等品德”,如锻炼身体。 (2)词义的降格 降格指从褒义或中性义转变为贬义。如“爪牙”,本指得力 的武臣猛将,含有褒义。《诗经r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 爪牙。”《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 也。”“爪牙”与“谋臣”并提,都指的是治国兴邦的人才。 《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意思是,将军是国 家的爪牙,起防卫国家的重要作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比 喻坏人的党羽。”感情色彩变为贬义。 3、词义的转移 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 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如“闻”,本指听见。《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