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再出发?
素养:最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总和,我们的学校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
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我们这一轮的课程改革,就像全面围绕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审美情绪等等几大方面,将会成为下一轮深入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
因为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从来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教育。
我们要树立“泛教育”的理念,家居是教育工具,社区是教育载体,景观是教育因素,城市、乡村是教育场所;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互为环境互为教育者。
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从自身改起,从现在做起。
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中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文化基础: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自主发展: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真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三、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
一、优化目标
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第一环节,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思维起点,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于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
但走进我们的常态课堂,就会经常发现,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目标都定位模糊或定位不准,核心素养培育缺失。
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能模糊笼统。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面向全体学生。
再次,教学目标设计要重点突出。
最后,教学目标要和教学评价有机结合
二、落实独立预习
自主发展是学生重要核心素养,“独立预习”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但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研究,没有认真组织安排,预习流于表面形式,预习过程没有落实。
“独立预习”环节强调自学的自主性、独立性。
学校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读、思、做、记”分步预习法落实“独立预习”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读”,即通读教材,了解内容。
细读教材,品味内容。
边读边画,画出重点。
“思”,即思考探究,挖掘知识的内涵。
对重点难点,深思熟虑,达到融会贯通。
“做”,动手做题,在做中发现问题。
对课后习题,先试着解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记”,对预习中遇到的难点、不理解的地方等,用不同的符号做好标记,提高听课的目的性、针对性。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读、思、做、记”分步预习,突出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通过分步预习法的实施,师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理念,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带着思考和质疑进入学习,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讨的深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三、设置问题情境
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学习,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间解决问题,又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新问题。
通过解决外部世界问题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问题化学习既能体现知识系统化,又是一个在探索外边世界中自己个人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让学生暴露出知识的不完整,而通过查资料或再实验来完善知识结构。
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进行碰撞思维,感悟知识的本质,提升思维和积累实践经验,培育和形成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