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2021学年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八课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2020—2021学年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八课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现生活。 • 社会思潮——伤痕美术,反思文学。
旧社会与新社会?
当油画《我的父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时候, 有批评家说:你画的这个苦巴巴的农民,是新 社会的还是旧社会的?《我的父亲》“污蔑了 中国农民的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 的新变化”。
《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
革命样板戏中的“高大全”形象
《生产队长》
《衣食父母》
《我的父亲》
我要画得跟主席像一样大!
在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构思和对象后, 罗中立兴奋地说:“我要画得跟主席像一样大!” 为什么要大?
1、热爱、赞美劳动人民,为农民叫喊; 2、大画面才有视觉冲击力、震撼力才能
引起注意和重视。 3、才能清楚地描画细节。还看到了什么?
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 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
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 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
两鬓稀疏的白发
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
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旧的粗瓷碗在喝水。
炙 热 的 阳 光 在 茶 水 中 的 倒 影
• 关注下层劳动人民 的生存状态,他们 的思想和感情。
所受影响和启发
伤痕文学和 伤痕美术
程丛林 《1968年X月X日 雪》
反思的社会思潮
高小华 《为什么》
在1979年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
揭示伤痕、反思历史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潮。
简要解读《为什么》 打着保卫毛主席的旗号,形成不同
1964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1965年冬——1966年5月住在邓 开选老人家里,深切体验了农民 的善良与本分。
1968年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 又去大巴山,在达县钢铁厂当工 人,这一呆就是10年。
1977——1981年就读四川美 术学院,创作了油画《父亲》。
1983------1986年在欧洲考察学习。
《父亲》的眼神——你感觉到什么?
慈祥、善良、麻木、凄楚 呆滞、迷茫、期待、悲悯……
有评论家这样写道: 谁都无法忘却—— 这张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 这张被疲劳所摧残、被太阳所炎晒而变得干瘦 黝黑的脸; 这张刻满劳苦、默然奉献与承担的脸······ 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
倾听画外之音
照相写实主义——查洛斯《自画像》的巨幅画作的启发。
• 超级写实主义20世 纪70年代兴起于美 国的艺术流派。其 独特之处在于利用 摄影成果做客观、 逼真的描绘。往往 先制作平面的照片 形象,再将其移植 到画布上。
所受影响和启发
现实主义美术—— 库尔贝,《打石工》,与真人一样大的冲击力。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是指艺术家按照生 活的本来面貌,通 过艺术形象的典型 化,真实地再现生 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有一个名字叫 ——父亲 有一种大爱叫 ——父爱
动物父子的温情
父 爱 无 边
——
父 亲 的 肩
我 的 马 鞍
父亲的吻——很深情
——
父 亲 的 臂 弯
很 有 力
父亲的玩——很童趣
父 亲 的 怀 抱
很 温 暖
——
父 爱 如 路 , 伴 你 走 完 人 生 。
十年背女儿上学的父亲
离乡背井的父亲
任何作品或多或少的会表达 出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感悟, 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时 代印记。
油画作品《父亲》,作者罗中立, 创作时间于1980年,作品篇幅:216x152公分
画家 罗中立
油画作品《父亲》,作者罗中立, 创作时间于1980年,作品篇幅:216x152公 分。
罗中立,原籍四川璧山人。
1948年生于重庆郊区,幼年在 父亲影响下学画。
父 亲 用 他 的 脊 梁 撑 起 我 们 的 家
父亲用他的坚韧换来我们的幸福
父亲用他的辛劳养育了我们
父 亲 的 眼 神 充 满 了 期 待
父 爱 是 一
双 手 , 抚
摸 着 我 们
走 过 春 夏
秋
冬
品 析 《 父 亲 》
剖析画内之形
你看到了什么?
在烈日下,头戴白色头巾,满脸 皱纹的干瘪的老农用粗大的手捧着一 只破旧的茶碗准备喝水,他正抬眼向 你看来,身后是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 泛着金黄色的晒谷场。
派别,都把对方看成阶级敌人,从文斗 的口诛笔伐到武斗的刀枪相见,昔日的 同学和朋友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许 多美丽而年轻的生命在这场充满愚昧、 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文革中消失了。
重庆沙坪公园中的“文革墓群”
在这片杂草丛生、荒芜寂寞的 墓地下,埋葬近500个历史的冤魂。
哪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我的父亲》?
• 创作冲动——我要为他们叫喊。 • 超级写实主义——逼真、酷似。 • 现实主义美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
工农兵形象——健康、快乐、幸福,面色红润、体格健壮。
反映到绘画色彩中,表现为“红光亮”。
新社会与旧社会思想的碰撞——圆珠笔,历史的胎记。
“神”的时代过去了,”人”的时代到来了
五、时代选择了《父亲》——社会变革 如果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赶上
思想解放的潮流,这样的作品将很难登 上历史的舞台。
关注 人
画家 罗中立
吹响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号角!
钟惦棐
(1919——1987),四川江津 (今属重庆市)人。 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
《父亲》的价值、意义探讨
• 中国油画史上第一幅巨型油画肖像。
• 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艺术形式创新、主题突破、思想 解放。
• 它开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 域,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现在、未来,(对当时的文学 、电影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反映农村、农民题材的作品 不断涌现)。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深层的社会价值。
1998年始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创作动因——我要为他们叫喊!
• 1979年四川美院的同学们接到了可以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 美展的通知,罗中立希望找到重大题材,希望展示自己的 才华。转眼到了1979年除夕,一个尽职守粪的农民打动了 作者。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守粪农民》
《粒粒皆辛苦》
创作稿《守粪农民》、《粒粒皆辛苦》、 《衣食父母》、《生产队长》,内容始终以 农民的辛苦、奉献为主题,他要为农民叫喊! 善良、本分、勤劳的邓开选老人,罗中立以 他为原型满怀深情创作《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