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一)高三2010-11-28 17:15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一)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惩前毖后(chéng)熏陶渐染(jiàn)坎坷(kě)围绕(rào)B. 不肖子孙(xiào)设身处地(chǔ)取缔(tì)角色(jué)C. 按捺不住(nà)麻痹大意(bì)剽窃(piāo)尽快(jǐn)D. 量体裁衣(liáng)排难解纷(nàn)颈椎(jǐng)订正(dìng)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服法琐事萦怀情愫滥施淫威B. 蝉联辨证施治度假满腹经纶C. 租赁鸿篇巨制沧桑开源截流D. 蕴涵拒谏是非抉择解疑释惑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今年南方某省高等院校招生2.5万人,可使全省高考录取率________与去年持平。
(2)一曲《笑傲江湖》,如天乐开奏,如百凤齐鸣,那难以想象的悦耳旋律顿时________于山野林谷之间。
(3)只有多一点直面废墟的勇气,理解废墟所________的公理和道义,对历史保持清醒的态度,社会才会不断走向进步和繁荣。
A. 大致充溢昭示B. 大概充溢揭示C. 大致充斥昭示D. 大概充斥揭示4.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以色列军人训练严格,效率极高,表面的冷酷无情与内心的忠诚可靠,使他们在全球雇佣兵市场如虎添翼。
B.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C.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必须坚持借鉴、继承与创新并举,只有如此,才能使文学的百花园呈现出如花似锦的景象。
D. 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以力克阿拉维斯队的英超劲旅利物浦队,终于实现了夺取足总杯、联赛杯和联盟杯“三冠王”的胜利。
B. 近年一些地方出现了弄虚作假或把关不严的现象,因保证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湖南省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
C. 党风中很多问题迟迟引不起警觉,都与这种见怪不怪的麻木心态和由此以来的失之以宽、失之以软有很大关系。
D. 通过清理整顿,我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规范适度、结构优化、经营有序的局面。
6.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① 笛声那样清新自然,那样悠扬悦耳,像百鸟唱春,幽谷鹿鸣;像山头的流云,溪涧的泉水。
② 笛声那样清新自然,那样悠扬悦耳,像山头的流云,溪涧的泉水;像百鸟唱春,幽谷鹿鸣。
③ 儿子出海,再也没有回来……,从那时起,母亲就站在海边,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④ 儿子出海,再也没有回来……,从那时起,母亲就站在海边,年年盼,月月盼,天天盼,……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回答7~10题。
《汉语的未来》一文在对林芳华老师的独立的精神追求和教学实践的述说中,触及了当今我国教育问题的实质: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长期以来,我们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即要培养“有用”的人。
而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基本没有跳出这一教育理念:由于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地贯彻这一理念(一个考高分的人未必就是“有用”的人),故而应以能够更有效地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取代之。
于是,所谓“素质教育”也就仍然停留在“技”的层面,并未正视我国教育中人格教育缺席这一根本问题,更遑论解决这一问题了。
既然我们的教育理念都以有“用”为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又拿什么去要求中小学生不去拼命地做有“用”的语数外习题,而去追求“无用”的自我完善和“素质”的提高呢?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教育理念之深入已远远超出官方教育体系,成为整个社会在教育问题上一致的价值取向,甚至于父母今天给孩子买了钢琴,明天就巴望他成为音乐家;而送孩子去打乒乓球,无一例外的是想当“世界冠军”。
林老师的教学实践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无声挑战。
在这个“升学率就是一切”的年代,林老师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的人的可贵”,而不仅仅是拥有“一技之长”。
他们可以被培养为医生、工程师或中学教师等等“有用”的人,但前提是他们必须首先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
他们读诗、读哲学、读尼采、读杜甫,绝不仅仅是为了争得高分或达到任何其他“有用”的目的,而是为了“杜甫比歌德更能触动我的心”这样的理由。
未来世界的竞争绝不仅仅是“技”的竞争,更是“人”的竞争,在文化教育层面上尤其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未来”究竟如何,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或者说,取决于我们有多少个“林芳华老师”。
7. 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仍以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理念,下列行为中哪一项不能说明此理念()A. 父母为孩子买钢琴带孩子学钢琴B. 课内外学生拼命去做语、数、外习题C. 培养孩子打乒乓球将来成为世界冠军D. 学校开设中外诗歌鉴赏课程,培养诗人8. 在作者看来下面四种人中哪一种更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A. 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中培养出来的优精尖的人才B. 热爱民族文化关心时代社会的医生、工程师、中学教师等C. 音乐家、世界乒乓球冠军或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D. 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自我完善的人9.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A. 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唯考分至上,不能“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所以被“素质教育”取代是历史的必然。
B. 在课堂教学之外引导学生涉猎课外书籍,决不是为了使学生获得高分,而是为了启迪他们的心灵,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定位导航。
C.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仍占统治地位的今天,林老师用教学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应试教育以及力图纠正它的偏差并取而代之的“素质教育”的冷静思考。
D. 诗歌的语言极其凝练和形象、欣赏诗歌既可陶冶学生情操又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进而保证汉语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10. 纵观全文,下列推断不符合作者意思的是()A. 作者认为,一个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最为可贵,即使他缺乏“一技之长”,不合乎“用”的标准,我们也不应轻易否定。
B. 我们的教育长期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社会也以有用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因此,人们热衷的也是可学以致用的专业,如理工农医等。
C. 学校教育本应强调对人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但目前育人的着眼点仍停留在“技”的层面,忽视人格教育,必然无法适应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
D. 要想成为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以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理想的“林芳华老师”,施教者本身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5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
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
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
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
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
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
凶危所加,谁敢诘问。
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
”从之。
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
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
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
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
”帝亦从之。
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
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
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
信圭奏之,诏还民。
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
信圭奏之,免六人。
十一年冬,尚书金濂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
处州方苦旱,信圭至则雨。
未几,卒于官。
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明史》)1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今此令不行这工程质量不行B. 役夫无限夕阳无限好C. 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办事要分别轻重缓急D. 一体派及中西文化,融为一体12.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没其所赍衣粮赠送B. 俾受寒馁使C. 饥民攘食人一牛偷窃D. 御史论八人判罪13. 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14. 下列各项中能表现官府的行为给清河百姓带来痛苦的一项是()① 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② 然去家远,艰于衣食③ 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④ 丁壮既尽,役及老稚⑤ 凶危所加,谁敢诘问⑥ 民代输租者六十年A. ①②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③④⑥15. 根据文意,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 清河县贫穷,地处要道,官船往来频繁,官员又不严格按规定调用民夫,每次征调,动不动就是上千人。
这个问题在李信圭到任前就已经存在了,百姓深受其苦。
B. 李信圭请求免除邻县帮助清河承担的劳役,代之以让邻县替清河交一部分税银,这样,邻县役夫免去了奔波之苦和衣食之难,清河百姓亦减轻了税捐重负。
C. 李信圭体恤百姓疾苦,多次冒险上书为百姓请命,他请示的内容既包括涉及数个郡县的政策问题,也包括只涉及几个百姓的个别案例,因言辞恳达,均得到恩准。
D. 李信圭多年在清河为官,为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好事,深得当地民众爱戴。
至于李信圭到久旱的处州上任后天立即下雨这件事,则应是一种巧合。
第Ⅱ卷(105分)四.(15分)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命以知州理县事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6分)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1)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8. 默写:(任选四句)(4分)(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