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地球的大小与形状一、地球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证据例举: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海上看帆船;月食现象;北极星高度的变化;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等。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3、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仪(见教材上13、14页图1.12—1.5经线,纬线图,半球图)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相交的半圆形状圆圈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长度1.赤道最长(4万千米),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等长,约为2万千米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横向)南北方向(纵向)0度线赤道(0°)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度数范围0~90(南、北纬)0~180(东、西经)度数分布规律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判定:纬度向北越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特殊线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南、北极圈(66.5°)本初子午线(0°)、180°、20°W、160°E划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0—30度为低纬度30-60度为中纬度60-90度为高纬度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W<20°W——小小为东,E>160°E——大大为西)2、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纬40度,东经116度(40°N,116°E)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代号)三、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方向正面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约365天)旋转特点绕地轴不停地自转地轴始终倾斜66.5度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引起现象1、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2、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1.季节变化(白昼时间长短不同)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2.五带划分,其依据: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
熟记19页图1.21公转示意图日期节气(北半球)太阳直射点昼夜情况季节划分(北半球)3.21 春分赤道昼夜平分3、4、5春季6.22 夏至北回归线昼长夜短6、7、8夏季9.23 秋分赤道昼夜平分9、10、11秋季12.22 冬至南回归线昼短夜长12、1、2冬季陡崖鞍部山谷山脊山顶▲闭合曲线中心(点)等高线向低处突出 (线)等高线向高处突出 (线)两个山顶之间低地(点)等高线重合的地方(线)赤道地区全年都是昼夜平分第二单元 地 图一、地图三要素:1、地图:把全球或一个地区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用不同的符号、颜色、文字、表示的平面图。
2、地图发展历程:陶片地图 羊皮地图 丝织品地图 纸质地图 电子地图(卫星图像和GPS 定位系统)3、地图三要素:比例尺①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计算时注意分子、分母单位一致)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②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4、比例尺的表示形式:5、地图上确定方向:①指向标辨别法:箭头指向北方;②一般辨别法: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③经纬网辨别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和注记图例=符号 注记=文字和数字 熟记30页图2.18常见图例二、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山体不同形态等高线是不一样的:见35页图2.23提示:这里山脊和山谷都是上山的路线,山脊一般通向山顶,是登山路线,也是分水岭;山谷一般通向鞍部,是翻山路线,是汇水区域,通常是小溪源头和河流源地。
比例尺 表示范围 地图内容 1/1000 大 小 详细 1/10000 小 大简略类型 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海拔 H<200米 200米<H<500米 500米<H<1000米H>1000米不定 形态 特征 平坦、起伏小 起伏小,坡度和缓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 主体平坦,边缘部分陡峭 四周高,中间低 分层 设色绿色黄褐色四周黄色,中间绿色第三单元 海洋和陆地文字式:如:“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 数字式:如1︰10000000或100000001直线式:如 100200100300运河、海峡土耳其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德雷克海峡丹麦海峡沟通海域名称黑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太平洋北冰洋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大西洋3、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2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个整体——分裂——分离——七大洲四大洋4、板块构造学说:地表由岩石组成;分为6个板块(填图);板块在不断运动中(根据箭头判断运动方向);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海陆变迁的力量来源:板块运动5、海洋:“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6、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石油污染、海洋过度捕捞、海洋垃圾污染·····第四单元天气和气候天气气候概念某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区别1、短时间2、易变化1、长时间 2、较稳定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区,其越浓说明云层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
2、天气符号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P55图4.2)3、天气预报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知道:(1)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2)温度是大气冷热的程度,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3)风力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4)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等级等:指数小质量好,级别大,质量差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日较差: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2)年变化:气温年较差: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1)等温线: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点连在一起组成的线。
(2)A纬度因素:气温从低纬度(赤道)向高纬度(两极)逐渐降低(基本规律) B.海陆因素:同纬度气温随着海陆的不同而不同。
夏季:陆温高于海温;冬季:海温高于陆温。
(3)C.地形因素:同纬度的气温随着海拔的不同而不同。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北半球南半球海陆分布陆地海洋陆地海洋最高气温7月8月1月2月最低气温1月2月7月8月海陆分布七大洲名称、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大小排序)重要分界线海陆之比: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71%。
陆地:29%)定义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大洲: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北美:白令海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北美、欧:丹麦海峡南美洲、南极洲:德里克海峡四大洋:太平洋(最大的大洋)、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海洋的狭窄通道。
海拔最高、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南极洲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降水的形成(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主要形式降雨(2)降水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暖湿气流上升运动、凝结核、成云致雨)3、降水的分布(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玛沙漠)(1)降水的地区(空间)分布规律:(4多4少)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受纬度位置影响)②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海陆位置)③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洋流)④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看P68图4.14理解其分布位置)气候类型判断:以温定带,以水定型1、热带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终年炎热分干湿两季)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2、亚热带主要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3、温带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4、寒带气候类型:有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分布南极洲和北冰洋沿岸;终年寒冷5、高山气候类型:分布在喜马拉雅山等高山、高原地区;气候复杂,有垂直变化。
五、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分布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1、影响一个地方气候的主要因素(会分析):①纬度位置: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海陆位置: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相反。
离海近降水多,内陆降水少;远海而海风吹不到的地区,降水也少;③地形:海拔高气温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地形雨)2、最干旱大洲非洲,最湿润大洲南美洲,降水量最少大洲南极洲;3、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广的气候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六、保护大气环境1、目前国际性的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危害。
3、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没。
4、臭氧层被破坏——氯氟烃,后果:破坏臭氧层,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易患皮肤癌。
4、酸雨危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后果:腐蚀建筑物、植树,水体酸化等第五单元居民和聚落一、世界人口(1)世界人口的数量及增长①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A、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