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常考)(3)麦哲伦环球航行;(麦哲伦是葡萄牙人,代表西班牙环球航行)2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 .地球的大小: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0º纬线)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1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轴的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3、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长约4万千米,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纬线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4、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相交的半圆,经线有东西之分,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本初子午线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
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
7.纬度的划分:以赤道(0º纬线)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8经度的划分:以0º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断方式:相邻经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经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9特殊经线(1)本初子午线(0º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180º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本初子午线(0º经线)和180º经线是东西经的界线。
(2)20ºW经线和160ºE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难点)20ºW以东,160ºE以西是东半球;20ºW以西,160ºE以东是东半球。
用经度的度数来区分东西半球:经度度数在0~20°W和0~160°E之间的属于东半球;经度度数在20°W~-180°和160°E~180°之间的属于西半球; 10.特殊的纬线(1) 赤道((0º纬线)):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纬,以北是北纬。
(2)低、中、高纬的分界线:0º、30º、60º、90º(0º~30º属低纬;30º~60º中纬;60º~90º高纬)12纬线与经线的特点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和星辰的东升西落3、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五带形成和昼夜长短4、人们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差异,把地球表面自北向南划分为五个带:北寒带(66.5ºN~90ºN)、北温带(23.5ºN~66.5ºN)、热带(0º~23.5ºN和0º~23.5ºS)、南温带(23.5ºS~66.5ºS)、南寒带(66.5ºS~90ºS)。
五带的分界线界线:23.5ºN纬线(北回归线)、23.5ºS纬线(南回归线)、66.5ºN纬线(北极圈)、66.5ºS纬线(南极圈)如图:6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9、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11、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第二章学用地图.第一节地图的发展1 地图发展的历史:古代:陶片上的地图→羊皮地图→丝织地图→纸制地图。
现代:电子地图、卫星地图。
2 电子地图,即数字地图,是指用计算机存储与处理的地图。
电子地图具有放大、缩小和漫游功能,令查询更加便捷,而且它的信息量大,修改方便及时。
3 卫星图象是对地观测卫星推测到的地球表面信息所形成的影像。
卫星把图像发送回地球,这些图像被广泛的用于绘图、农业、林业、环境和全球监测、天气预报等方面。
第二节地图的运用1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2 地图的定向法:(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定为“上北”)。
(3).经纬线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 比例尺概念:表示地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缩小的程度。
6 比例尺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变形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变形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7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直线式。
8 (1)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9 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1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2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3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4 坡陡之处等高线密集,坡缓之处等高线稀疏5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弯曲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弯曲是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8.陆地可划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1)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
(2)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3)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越深。
(4)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一节陆地和海洋的分布1.海洋与陆地的比较: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占71%;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29%。
概括的说,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3、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半岛;4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面积最大的半岛是亚洲的阿拉伯半岛。
5、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至小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面积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
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6、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由大到小:太大印北)7、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为界;亚洲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亚洲与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北美洲与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8苏伊士运河连接的地中海和红海,也连接着大西洋和印度洋;巴拿马运河连接的大西洋和印度洋,白令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
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在此假说中提出的地球“活动论”观点,后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3、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等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5、全球大致可划分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的地球表层是有六大板块组成的;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7. 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升高?(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二者相互挤压,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而且这种运动仍在继续,所以,珠穆朗玛峰仍在上升。
)8.大陆、大洲、大洋的分布:(图2.1-9)大家想想:通过复习你提高了多少?第四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用冷热、风雨、干湿、阴晴等大气状态。
2、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第二,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
具有相对稳定性。
4、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5.风向是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 13 级。
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6、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7、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8、空气质量的好坏与大气中所含污染物的含量有关,可以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表示。
9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等级: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的时候,人类活动的影响尤为重要。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气温的相关知识一、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反映大气的冷热程度。
一般用℃表示。
二、对气温的观测,一般是在一天中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进行4次。
三、气象台观测和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单位记做“℃”。
四、日平均气温:把一天四次观测到的气温相加并除以 4 就得到了当天日平均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