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三单元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程标准: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一、“黑色星期四”1.背景(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政策失误: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

(3)金融因素:经济繁荣带动了股票价格的上涨,人们盲目乐观,股票投机过度。

2.标志1929年10月24日引发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3.对策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1.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2.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3.影响(1)经济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严重。

(2)国际关系:各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政治危机: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三、罗斯福新政1.背景(1)经济危机严重。

(2)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3)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

2.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颁布《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稳定社会秩序;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核心内容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

4.影响(1)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2)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改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四、凯恩斯主义1.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2.内容认为对付危机的办法是扩大需求,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而它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1.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发生了过剩,主要表现为产品过剩、工厂停工、工人失业、银行倒闭,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为什么会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已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对美国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普遍存在。

3.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虽然迫不得已他也曾“干预”经济,但他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中的问题,坚决避免“极权主义”。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成功当选的原因是什么?胡佛挽救危机的政策失败;人民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实行新政;罗斯福本人的才识。

5.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研史料]材料一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

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

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

危机遍及各工业部门。

重工业部门生产下降的幅度尤为惊人。

……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胡佛村。

材料三在彼此对抗的集团中,德、日、意……显现出其不利地位。

它们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

……德、日继意大利之后于30年代初公开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就当时情况而言,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效果会更好些?提示:(1)反映了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经济危机的打击;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政策,经济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人们对胡佛政府不满。

(3)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并出现了法西斯势力上台及对外侵略扩张的势头。

措施:政府应该干预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同时要减少贸易壁垒,避免因争夺市场或殖民地而形成某些政治或经济集团,给世界带来不安与威胁。

[析重点]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认识(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是具体原因;股市投机活动猖獗是直接原因。

(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经济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

政治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激化了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世界局势紧张加剧,危机四伏。

(4)教训: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和干预经济;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弱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对点练]1.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这反映出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解析:选B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的关税大战,是各国为摆脱危机,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造成了危机的恶化。

[研史料]材料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且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1)罗斯福就职总统时面对的是什么形势?根据材料一说明罗斯福当时所持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推行新政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态度?有什么作用?(3)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为什么?提示:(1)形势:严重的经济危机,人民群众不满。

态度:可以看出他对摆脱危机很有信心。

(2)态度:“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试图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摆脱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促使生产复苏,缓和了阶级矛盾。

(3)没有。

新政仅仅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析重点]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1)目的:①直接目的:通过国家干预摆脱经济危机。

②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特点: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来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但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影响:①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②避免了国家经济的崩溃和社会激烈的动荡,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5)启示:防止泡沫经济或虚假繁荣,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对点练]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认为,“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这一“修正”的实质是()A.固守自由放任B.扩大政府职能C.走法西斯道路D.实行福利制度解析:选B解读材料关键信息“资本主义大危机”“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据此判断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其实质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即扩大政府职能,故选B。

命题角度:1.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2.经济危机的影响。

[析典题][例1](海南单科)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

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解题思路][答案] A[练题组]1.1929年10月,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在美国本土爆发。

这场危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②实行“自由放任”政策③贫富悬殊④狂热的股票投机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选D一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自由放任”政策助长了资本家的盲目生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也破坏了经济的正常运行,最终造成危机的爆发,故选D项。

2.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在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

”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

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上述材料表明()A.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B.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经济危机加深了美国的社会危机D.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解析:选C材料信息表明,持续的大危机使人们看不到希望,造成人们对政府和现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抗,这说明美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