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案_1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案_1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
课前导学
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导入: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事先准备展示自己的导入设计方案:有的可能从复习上节课内容人手;有的可能会引用课前小故事;或从当前的改革开放入手等等。

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评价打分。

教师小结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构思:
附历史课本剧《商鞅变法》
第一幕舌战群儒
扮演者:商鞅、秦孝公、大臣甲、乙、丙,旁白。

场景:商鞅与秦孝公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

旁白:秦孝公要决定启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但有害怕反对的大臣多,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过来,进行辩论。

(大臣甲、乙、丙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秦孝公要启用商鞅这个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要乱了我们祖宗的规矩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乱改呢?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君王吧!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古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古礼,请问这一套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吗?从古到今就没
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古礼有什么不对的?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秦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推行不可!本王封你为左庶长。

请赶快制定方案,推行变法图强。

(下场)
第二幕南门立木
地点:咸阳南门、北门。

表演者:商鞅、兵勇、围观群众、扛木壮汉。

场景:咸阳南门。

北门:商鞅坐立,兵乙手持赏金站立。

剧情:
兵甲: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

(围观群众上)
百姓甲: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
百姓乙:左庶长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

百姓丙:这根木头顶多几十斤重,扛到北门去也不是难事,怎么会给那么多金子?
百姓甲:就是!秦国历来政令怒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
百姓乙:(对周围的群众)不然你们去试一试?
百姓丙:我去试?你怎么不去?
(兵甲看到此情景,就向另一个场景走去)
兵甲:禀告大人,围观的人好多,但没有人敢扛木头。

商鞅:传我的命令,把赏金加到50金。

兵甲:大人有令,赏金提高到50金。

百姓议论:这新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旁白:这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走到跟前。

壮汉:你们在议论什么呢?
百姓甲:大人有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金50金,你信吗?
壮汉:那我就去试一试!管它呢!
(壮汉扛着木头走一圈到北门,群众跟上)
商鞅:好!好!你能够相信我的命令并执行我的命令,很好!来人啊!赏50金。

(壮汉双手接上,喜洋洋下场)
百姓甲:天哪!真的赏他50金?
百姓乙: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

百姓丙: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集体下场)
旁白: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

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

相关主题